浙江在线12月10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戴欣怡 陈宏程 记者 梁建伟)杭城的一位公办小学校长对记者说,学校教育没有了惩戒,孩子就会对人、对事缺乏敬畏感,这是不健全的教育。
记者采访了杭城10位小学校长,每一个人都表达了这样一个相同的观点: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是教育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缺一不可。
只是,现在时代变了,以前代表教师惩戒权的教鞭被锁进了柜子里,戒尺也没有了,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惩戒方式,让教育的这种手段能在老师、家长之间达成共识,这将是一个重要课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如此,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样的。必须要让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明白,在惩戒学生这一点上,他们可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而不是让他们自己去掂量把握这个度。说实在的,要把这个分寸拿捏准确并不容易。
两所小学的调查:超七成家长赞成惩戒,但不能打手
学校惩戒权的弱化,或者说老师被迫放弃惩戒这种教育手段,家长的一些做法是主要原因。很多老师都采取“不惩戒学生”的方式,来规避风险,是无奈的自我保护。
难道孩子犯了错,家长不希望对其进行惩戒吗?
记者在杭城两所公办小学做了一个小调查,结果发现:73%的家长认为,老师在学校里可以惩戒学生。
75%的家长不接受老师对孩子实行打手等有身体接触的惩罚。25%的家长接受老师对孩子进行打手等惩罚措施,认可恢复戒尺这种中国最古老的教育惩戒手段,认为孩子不听话就应该管教,相信老师可以把握惩戒的轻重。在支持的这部分家长群体中,80%是爸爸。
不支持老师对孩子进行打手这种惩戒方式的家长群体中,大多数人表达一个观点——罚站这样的惩罚方式是他们的底线,但时间不能过长。
为什么一边支持学校、老师对孩子进行惩戒,一边又不希望采取相对严厉的举措呢?大多数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太敏感了,他们担心老师过于严厉的惩罚,会对孩子造成预想不到的伤害,所以希望老师在大多数时间里态度和蔼。
有一条所有的家长达成了共识,教师在对孩子进行惩戒之前,要先和家长进行沟通。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惩戒,他们会有意见。
小学校长的建议:老师得硬气,学校建立惩戒条例
杭州崇文实验学校校长俞国娣认为,奖励和惩戒都是教育手段之一。不同的孩子,或者同一个孩子在不同问题上的不同表现,都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俞国娣说,没有一种教育手段是通用的,也没有一种教育手段,对每个学生管用。她认为,表扬要有度,是真诚的;惩戒也要有度,是出于爱,而不是发泄。
现在一些家长反对学校的惩戒,源于个别老师的惩戒手段或是冷热暴力行为;或是不良情绪的宣泄。“真正有效的惩戒是有设计的,有预见性的,有结果的期待,而不是动物性的,过程中是有调整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俞国娣说,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惩戒,一是立规矩,二是知是非。孩子犯错了,不守规矩了,就得受到惩戒,这是让他遵守一种规则,培养一种自控能力。“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帮助他们建立规则意识和是非观念,是十分重要的,不痛不痒的表扬是无法实现这个目标的。”俞国娣强调说。
不过,俞校长反对戒尺再进校园,她认为肢体上的伤害是不可取的。她支持学校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惩戒这一点上要强硬一点,“老师得硬气,出于对学生的关爱进行惩戒,是一种正确的教育行为;当然,家校沟通很重要,老师要取得家长的信任,只有赢得家长的支持,这种惩戒就可以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俞校长向记者介绍了一件前不久她自己处理的事:有个学生控制不住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乱发脾气,把同学抓伤了。“我对他进行了惩戒,停止他半天的实践活动,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配合把孩子带回家”。这样做,既体现了惩戒在教育中的作用,也践行了家校合作的理念。
怎么样对学生进行惩戒,杭州天长小学的校长楼朝辉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天长小学在五六年前讨论过这个问题。”
楼校长说,他有一把戒尺,木头做的,是当过校长的长辈传下来的,“我20多岁时用过,拿来威吓学生,还打过学生手心。这把戒尺已经30年没用了。”
楼校长说,中国的惩戒制度有历史背景,这是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我们有戒尺、面壁这些词,中国人认为,教育就是教化与规训,规训在前,教化在后。”
楼校长说,教鞭的消亡导致一个结果,教师对于惩戒学生的界限变得模糊,不知道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替代。所以,重新认识惩戒手段,将成为现代学校制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目前,中国的学校还没有对惩戒权上升到可操作性、机制化的条款,中国的小学校规没有惩戒条例。学校、老师对学生做出惩戒是一把双刃剑,对老师来说他要承担更多的教育风险、争议,学校面临难以应付的法律事件。”
他认为,“惩戒是最后的约束方式和力量。现在最好的方式,是每所学校建立适合自己的惩戒条例,接受家长、社会的监督。”
一位老师的“三有”
“光有表扬和鼓励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惩罚也很有必要,只是需要我们更有技巧地去实行,努力让惩罚有温度,让惩罚发挥价值。”杭州采荷二小被评为浙江省智慧班主任的老师王春余说,他有三十年的教龄,将惩戒凝练成了“三个有”。
首先,“有规则”。带班之初,王老师会在班级中和学生一起过民主生活,讨论并制定班规,以及和班规配套的奖励、惩罚制度。“如果违反班规,我们就会有相应的惩罚,惩罚的措施是学生提出并经过讨论认同的,比如背一段课文、默写一篇古诗、增加一项作业等等。”王老师说,他往往会引导学生提出和学习相关的一些惩罚手段,而少采用罚站、罚跑圈或者罚劳动等方式。
其次是“有节制”。在王老师看来,确定惩罚规则后,需要“和善而坚定”地去执行。这里特别要强调“和善”。因为惩罚通常是发生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此时,老师们难免会冲动、发怒,容易失了分寸,给学生和自己都带来伤害。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到有节制,态度和善,执行坚定。
最后是“有效果”。一切惩罚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促进成长,而不是惩罚本身。因此,王老师认为,惩戒的时候必须让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被惩戒,并告诉学生,惩戒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你的进步,进而引导和帮助学生去思考、提出一些可行的改正错误的策略和办法,力求惩罚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