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胡源乡生态美景。
浙江在线12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沈晶晶 县委报道组 刘思佳)近日,到达缙云,询问人们“哪儿是网红”,答案是“胡源乡”。这让人着实有些惊讶:胡源原是个偏远破旧的山乡,几乎少有游客问津,但眼下却摇身一变,成了人气旺地。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乡党委书记丁钧盛说:“胡源乡坚持因地制宜,以一张规划图串联城镇、村落、建筑、文化特色,在千篇一律的城镇建设中走出自己的道路。”
胡源乡,地处缙云东南部,地形以丘陵为主,间有低山、中山分布,盘溪自南向北纵贯,沿溪形成狭长山谷。大山和溪流孕育了上宕功夫、献山庙会等民俗文化,也带来了天生的交通劣势。尽管山清水秀,但山乡遥远封闭,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滞后,年轻人大量外出,“空心”了的胡源乡也曾一度陷入沉寂。
如何在保持优美生态环境的同时,改善山乡落后破旧的面貌?如何在千篇一律的规划中打造独特的风格?2017年底,胡源乡请来了绍兴越州规划设计院团队,挖掘特色与优势,梳理不足与短板,为整体风貌整治引导方向。同时,他们还充分利用“驻镇规划师”制度,发挥6名驻镇规划师的力量,走村入户收集社情民意,了解村民最关心的住房、交通、产业需求,并据此对规划设计内容进行把关,破解项目落地与老百姓诉求易脱节的难题。
胡源乡“清亲盘溪,山里胡源”的定位,就此确定。在丁钧盛看来,“清”既是母亲河盘溪逶迤的水清,也是青山向开来的山青,又是政清风清的人清;而“亲”是乡土人情,也是邻里家庭的笑语;“山里”带着地理、民俗韵味,是淳朴敦实的山村文化的体现。
围绕着整体规划的内容,胡源乡将特色与个性深植环境整治、城镇建设的每个角落。乡政府所在地的章村村,原先“绿瓦红砖”随处可见,墙面裸露,建筑风格“自成一派”……乡里想方设法一一做通村民思想工作,12万余平方米的赤膊墙,全面整改;空中密集凌乱的“蜘蛛网”、横七竖八的老旧电线杆,或管线地埋上改下,或贴墙走线巧隐藏,或杆线清理大美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人们精心打造的胡源问茶、山水印象等节点,成了山乡间的一道靓丽风景。
与大整治不同的是,在对待“旧”物上,乡里却十分小心翼翼。章村村三座大小祠堂的修缮,尽显心思。这些祠堂散落在村庄内部,由于年久失修大多破烂不堪,透风漏雨。有村民主张要拆,也有村民觉得要留,“这里承载着我们的共同记忆”。
丁钧盛告诉我们,面对各方意见,他们没有人云亦云,也没有张冠李戴,而是请来古建筑修复专家和专业工匠,以老方法、老材料、老手艺延续祠堂原本的建筑肌理,避免建设性破坏,也防止破坏性建设。眼下,三处祠堂成为文化活动的舞台和村民生活、娱乐的全新空间,保留了历史痕迹,也成为凝聚人心、山乡发展的支点。
眼下,偏远山乡成了热门景点,汇聚工商资本与人才“上山下乡”。今年3月,缙云人江波来到胡源乡蛟坑村,投资5000多万元,对整村进行旅游开发;做了多年皮具生意的潜卫东,接手了位于胡源乡胡村的茶叶加工厂,兴建茶文化主题观光园;在杭州创业的江海伟,盘下了一处石头房,投资300多万元,打造了云上溪邻民宿屋……人们说,这山水间,一切都不同了。
变化是奋斗出来的
在胡源乡采访,有两点令人印象深刻,一是村民脸上的笑容,二是乡干部身上的迷彩服,他们说,因为随时要下村干活,穿得越方便越好。这也让我们由衷感到,偏远山乡的巨变是奋斗出来的。
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脏乱差,需要大面积、大范围、大层次地投入人力物力。为使环境整治保质保量完成,胡源发动全乡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一次次带着专家考察,一遍遍用脚步丈量土地,发挥“5+2,白加黑”精神。
当然,苦干也不是蛮干,当地也十分注重集聚群众智慧,与老百姓共谋、共筹、共建。章村村两委多次组织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户主代表到方溪乡、石笕乡等地参观学习,外出取经补短板,开阔眼界转观念,调动村民美化环境的热情,实现了“要我美”向“我要美”的转变。正是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原本藏在深闺的“山姑娘”一点点梳洗装扮,内外兼修,有了新颜。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