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的知名摄影记者徐永辉,36年里用“长镜头”聚焦一户农家的时代变迁,请看他的图文报道——
浙江在线12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徐永辉)徐永辉,浙江日报高级记者,被誉为“新中国跟踪摄影第一人”。从20岁到89岁,他不曾放下手中的相机,一直用镜头记录社会生活的变迁,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徐永辉又一次前往长兴县泗安镇白莲村采访邱水荣。79岁的邱水荣是胆大心细、敢闯新路的农民,也是村里首先站出来拥护改革开放的人。改革开放40年,邱水荣一家由穷变富的照片都留在徐永辉的相机里。这次是徐永辉第六次去白莲村、第三次采访邱水荣,目的是想再拍一些照片,展现邱水荣一家在新时代的新生活……
邱水荣夫妇看到丰收的番薯,喜不自禁。摄于1982年
泗安公社党委书记叶志椿(右)与邱水荣商量如何将番薯卖出去。摄于1982年
一
1982年11月,我在湖州参加摄影工作会议,有个朋友特地赶来告诉我一条振奋人心的喜讯:长兴县白莲村有个农民叫邱水荣,在“大包干”中获得了粮食空前大丰收……
我立即赶到白莲村,找到了邱水荣。他向我介绍说:1980年,他承包了当地农场的40多亩地和生产队的8亩水田,总共有50来亩土地,全家总动员,不分昼夜拼命干,当年就获得粮食大丰收,祖祖辈辈都没有见过家里有数万斤粮食。邱水荣成了我省第一批收入超万元、家有粮食“双万斤”的“种田状元”。不仅是粮食大丰收,黄豆、芝麻、赤豆和番薯也迎来全面丰收。
不过,丰收的快乐来得快去得也快。1982年,邱水荣再次迎来大丰收,但没想到的是,大丰收又带来了“大烦恼”。眼看着挖出来的数万斤番薯卖不出去,放在地里就要烂掉了,邱水荣心急如焚。幸好碰上了认真负责的好干部。这天,泗安公社党委书记叶志椿正巧路过邱水荣的田头,发现他精神不佳,闷闷不乐,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叶书记想:老邱肯定有什么心事,就在田头和他谈心,得知邱水荣有一批新鲜番薯卖不出。叶书记深知,解决农民的困难是干部的重要工作,一定要帮助他们。于是他当天就和公社党委的同志商量,在大家的帮助下,借来了一辆汽车,先把第一批挖出来的番薯运到上海市郊区。不到两个小时,一万多个番薯全部卖光。当第二次把家里的番薯运到上海卖完、钞票到手后,邱水荣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邱水荣卖掉番薯后买了一头水牛,准备第二年扩大生产。 摄于1982年
邱水荣全家在老屋前合影,庆祝粮食大丰收。 摄于1982年
邱水荣一回到村里,就现身说法,当起了“义务宣传员”,逢人就夸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好,有党的好干部关心,及时帮助我们农民解决了困难,使农民富起来了。
那一年春节前夕,邱水荣召开家庭会议,和子女们商量如何使用手中的钱。他高兴地说:“我计划把大部分钱放在扩大生产上,准备买一头大水牛,买足化肥,再留一小部分钱改善生活,最后想买一块手表和一辆自行车,奖励你们在生产上积极努力。”
邱水荣笑着对儿子们说:“明年春耕时,凡是田头地角和空地荒地,你们都给我播种各种杂粮的种子,到秋收时,多少会有收获,千万不要浪费土地。老人们常说‘不历寒冬,哪知春暖;若要富,不怕苦’,你们再艰苦奋斗五年到十年,我给你们造新房讨媳妇。如今改革开放的政策好,加上我们有好干部,这是农民勤劳致富的保证。”
经过多年辛勤劳作,邱水荣一家建起了二层楼房,全家人在楼房前拍全家福。 摄于2008年
二
2008年3月18日,同事裘志伟到我办公室里来商量,要我和他们合作,一起去采访改革开放30年后农村大变样的题材。我心想,自己手上就有很多农村大变样的材料,便把邱水荣一家发生大变化的材料给他看。结果他看完我手上的资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第二天我们赶到白莲村,看见邱水荣造了二层楼的新房子,门口放着电瓶车和摩托车,子女们身上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很漂亮。文字记者小章便开始认真采访……我们3人合作写的邱水荣勤劳致富的文章和照片见报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农村的改革一旦启动,便一发不可收,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尝试,还是兴办乡镇企业等的努力,都迅速在全国各地农村得到了响应,并大范围扩展。安徽小岗农民的‘包产到户’得到中央认可后,在这一典型的示范推动下,不到三四年时间,全国绝大多数农业区域已全面建立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也给农民带来了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我们的回顾是由本报高级记者徐永辉的一组黑白照片引出的。这组照片拍于1982年,地点在长兴县白莲村一户土地承包大户家里。照片反映了邱水荣一家当年的生活情境。岁月流逝,抹不去它当年的时代印记。
3月19日,带着这组珍贵的老照片,和徐永辉一起,我们赶往长兴,重访当年的这户人家。”
当时的报道这样写道。
我希望广大读者可以仔细看一下当时写的报道,再对比我这一次拍的照片,农村的变化快到什么程度,你们一定会大吃一惊。农村变得真快,变得连农民自己都不认得了。
徐永辉(中)与邱水荣夫妇合影。摄于2018年
邱水荣一家和白莲村党总支书记曾永长(前排右一)在新房前合影。 摄于2018年
三
这次到白莲村采访,我和浙江日报、浙江在线全媒体视频影像部主任徐斌谈起报道改革开放40周年的想法。说者无意,听者却有心,他认为我已是近90岁的老人了,万一到农村去碰到意外怎么办?因此他特地托长兴的朋友带一下路。
幸亏有县里陈颖坤和王芬同志带路指点,否则我不知要走多少冤枉路,半天也难以找到白莲村。这里如今又发生了大变化,变得连我都认不出来。展现在我眼前的是100多幢3层洋房,不少人家门口种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像过年、办喜事一样,门前还停着汽车,有些汽车还是名牌。
在家门口看到我时,邱水荣夫妻俩奔过来和我握手,拉着我走进他们的新居。我大吃一惊,他们家里的装修比城里居民家里还要好得多,房屋宽畅明亮,客厅中央挂着两只大型的玻璃吊灯,家具和家用电器俱全。一台电视机有60多英寸,比我家用的电视机要大得多。
我们正坐着聊天时,外面走进来两个人,看到邱水荣家坐满了人,笑声满屋,就进来看看。邱水荣见他们到来,立即向我介绍,其中一人叫曾永长,是白莲村党总支书记,4年前开始担任该职,上任后全力抓新农村建设,村里的房子就是他发动大家新建的。曾永长是靠种植苗木起家的,十几年来与合作伙伴一起带动当地村民种植苗木、共同致富,因此大家对他特别信任。
曾书记笑眯眯地向我介绍说:“近10年村里发展极快,大部分人家已经富起来了。许多村民买了汽车,每逢节假日,他们都会开着自己的汽车出去旅游。邱水荣家里也有3辆汽车,每个儿子都有一套新式楼房。他女儿邱美兰的儿子如今在杭州做生意,买了房子和汽车……现在的白莲村早已不是40年前穷得没饭吃的白莲村了。”
我们谈得正热烈时,邱水荣的二儿媳梁秀忠声音很轻地对她公公说:“请徐伯伯给我们拍一张‘合家欢’照片吧。”他们这段对话提醒了我,看到天气尚好,我立即安排大家拍一张“合家欢”团圆照。
当我拍好照片后,邱水荣请我们一起吃午饭。此时圆桌上已经摆满了热气腾腾的菜肴,十五六个人围坐一桌,边吃边谈,有说有笑,热闹非凡。大家纷纷感叹改革开放的政策好,使他们富起来,改变了全村的面貌。
邱水荣听到“改革开放”四个字,特别兴奋,手舞足蹈地对大家说:“我们搞包产到户时,在浙江省内起步也算是早的,比安徽省的小岗村差不了几个月,不过,我们是小搞搞,偷偷摸摸地搞一点。有了党的政策之后,大家腰杆子硬起来了,我首先动员全家人,全部投入到‘大包干’中,艰苦奋斗这么多年,才有了今天美好的生活。这一切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政策好,使我吃上了白米饭、住进了新楼房。”
采访结束后,我想,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们可能还要多吃几年玉米糊和番薯汤。现在,农村进入了新时代,许多青年到大城市里打工、学新技术,三五年后回乡办厂、开店、搞现代农业……这一代人,就是新时代的创业者。
邱水荣抱着玄孙在白莲村村口散步。 摄于2018年
邱水荣的儿媳梁秀忠(左三)在向村干部介绍自己买的新车。 摄于2018年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