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2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高驰弘)昨天一早,遂昌大柘镇大田村雷氏宗祠主管人雷观仓便召集雷氏族人开会,商讨今年冬至祭祖事宜。每年冬至,雷氏族人都会齐聚在一起祭祀祖先。在祭祖时,畲族人还会唱“山哈”歌祭奠先人,唱着山歌追忆民族历史,祭奠先人,福佑子孙后代安康、幸福。
今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此外还有“冬至一阳生”的讲法,也就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的祭拜活动有很多,主要有祭祖、拜父母、拜师等。冬至祭祖,是人们向祖先汇报一年的丰收情况,祈求祖先保佑的一种行为。祭祀完毕,家族聚餐,若家中有人外出未归,则留出空座,摆上碗筷,象征性加些饭菜,以表示对家人的思念。读书人要祭祀先师孔子,学生还要备礼看望老师,酬谢一年的教育之恩。
从古至今,宁波人对“冬至日”是极为重视的。在老宁波的习俗里,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困困冬至夜”,全家人早起梳洗后,一人盛一碗“番薯汤果”,嚼着烤过夜的“大头菜年糕”,寓意今年的霉运翻过了,来年自然就要年年高升了。
汤果又叫圆子,但个头比汤圆要小,实心无馅,取“团圆”、“圆满”的意思,常见的是酒酿圆子,豆沙圆子。勤劳节俭的巧妇们用杂粮代替糯米,尽量少用糯米,掺入番薯块后制作出别具特色的“番薯汤果”,有的地方还将糯米粉掺入芦稷(高粱),那就是芦稷汤果了,另有一番风味。
在椒江和临海过冬至,“硬擂圆”是标配;三门人吃冬至圆,麦焦和豆面是“黄金搭档”;温岭的冬至圆花样多,大的如鸡蛋,小的如黄豆;仙居人冬至祭祖,上桌的菜要凑够“九大碗”;玉环人的冬至,汤圆或番粉圆少不了。
嘉兴有冬至吃“桂圆烧蛋”的习俗,老人们说因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长,不吃的话会冻一晚上,半夜还会肚子饿。
这几天,长兴林城镇大云寺村的年糕加工点内,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每天都有上百人拿着浸好的米来到这里。浸好的米会被加工成米粉,然后倒入木桶中进行蒸煮。随着时间的流失,蓬松的米粉就会渐渐变得黏连紧实,香气腾起。
在江南,人们每年还要吃一碗赤豆糯米饭。传说有个作恶多端的疫鬼最怕赤豆,为了趋避疫鬼、防灾祛病,就有了这样的习俗。
冬至正式开始“数九”。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古人有一种颇为风雅的数九习俗,就是画“九九消寒图”。数九的习俗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产生,而九九消寒图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九九消寒图一般有三种形式:铜钱型、梅花型、文字型。
铜钱型的九九消寒图上,一共有九组共八十一个铜钱,从一九到九九,每天涂染一枚铜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这样不仅便于计算日期,同时还记录下了每天的天气。
梅花型的九九消寒图,又被称为雅图:“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文字型的九九消寒图,选取九个笔画为九的字,组成一句有深意的诗句,制成双钩空心字。每天描一笔,这样,待到九个字都描好,数九寒冬也就过去了。
最著名文句应该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据称是由道光皇帝所制。目前故宫还收藏了一幅这样的九九消寒图。消寒图上边的「管城春满」四个字,「管城子」是毛笔的别称,意为九字填满,春回人间。另外还有其他的字句,比如“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轻盈香茗贺春临”“庭春染幽巷草垂盈”等。
“冬至,一阳生”是指一种自然的、生命的春意。过了冬至,阳气一点点开始生发,万物也会开始由秋冬的衰败中,悄然孕育生机的勃发。万物周而复始,一年的生长收藏自也此开始。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