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感知实验室效果图
浙江在线12月28日讯(记者 曾福泉 曾杨希 通讯员 周立超)之江实验室园区工程奠基活动28日上午在杭州市余杭区实验室选址地块举行。承载浙江创新发展的高能级引擎,这片园区的未来发展蓝图已经绘就。
之江实验室主园区选址位于余杭区未来科技城南湖西北侧,是规划中南湖创新小镇的核心区域。园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358 亩,其中一期工程为613 亩,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重点建设一批基础前沿研究机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机构,组建创新性的应用大平台和共性的大科学装置及核心装备及配套设施,包括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网络安全攻防试验场、大数据中心等。根据规划安排,一期工程将于2020年验收并投入使用。
二期工程用地为745 亩,重点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与核心装备、标准实验室、会展会议中心、国际联合创新中心、访客中心、体育馆、人才社区及生活服务配套、专家住房等同时结合发展需要,在主园区之外进行多点布局,拓展实验室空间和辐射范围,建立国家级创新平台,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研究中心、科技服务与产业培育平台等。二期工程预计将在2022年完成建设。
实验室园区整体效果图
之江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将按照“打造世界一流基础研究中心和智慧、绿色、低碳的未来城市样本”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进行空间布局规划。未来的实验室园区将充分体现数字化、生态化、智能化、集约化,成为未来城市生活样板。
在智慧园区建设方面,实验室园区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规划与建设,将融合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实现园区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提高园区要素集聚能力、提升科研竞争力,提高之江实验室园区的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水平,将园区打造成为未来城市模板、面向未来城市的实验场。
在交通规划方面,之江实验室倡导绿色出行的基础上,支持公交优先、人车分流原则,合理规划市政、绿道及地下三级立体交通体系,在车辆引导、智慧停车、交通疏导、共享出行及车位管理等方面采用领先科技,构建动态管理方式,并进一步研究无人驾驶、无人飞行等创新交通元素,拓展未来出行方式。
在景观规划方面,园区充分融合周围自然景观资源,结合园区丰富水系,形成以湿地景观为主的园林景观体系,对应南侧三大入口打造三条景观轴线,与山水湿地自然景观形成丰富对比。利用绿色生态通廊区分和连接园区内的“一核三区”板块,利用海绵城市理念调蓄园区水体,利用乡土树种形成特色园林景观,打造集生态、优美、人性为主的现代园林式实验室。
在绿色节能方面,园区以绿色建筑、清洁能源为核心,利用先进智慧节能控制系统,整合园区内空气资源、水资源与电、热能源体系,科学规划节能设施,做到所有资源的循环利用,能源消耗的示范效应。
人才社区效果图
之江实验室自去年9月6日成立以来,各项工作都有序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一年多的时间里,实验室的战略目标和工作内容更加清晰,《之江实验室发展规划(2018-2022)》日前已通过论证。已出台40余项规章制度,初步建立规范灵活的制度体系;精简高效的管理服务和科研组织架构基本成型,拥有了一支50余人的管理服务队伍和在学术咨询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的科研组织体系。
人才引进态势强劲,优秀人才加速汇聚,聘任了潘云鹤院士和邬江兴院士分别作为实验室人工智能领域和网络安全领域的首席科学家。引进的“图灵奖”获得者、国际脑机接口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等20多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作为科研骨干,还从12000多位应聘者中招募了150余位青年科研人员,其中博士占80%以上,35周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超过70%。科研思路日渐清晰,方向布局陆续开展,形成了“一链三体系”的科研体系框架。首批科研项目已经启动,第二批项目也即将启动。
目前,实验室已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项目。如“supET互联网平台试验测试环境建设”、“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载计算软硬件平台关键技术研究”等课题。主持国家网信办“浙江人工智能生态开源平台和专用芯片培育工作”项目,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批“人工智能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深入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谋划工作,筹划设计3—4个重大装置项目,确保2个成功列入国家计划,自行培育建设1—2个装置类项目的计划稳步推进。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与各部委紧密联系争取国家资源。
同时,集聚各方力量,全面展开与优势科研单位、高校、企业的科研合作。实验室园区按照“打造世界一流基础研究中心和智慧、绿色、低碳的未来城市样本”的要求稳步推进,打算年底前奠基。初步形成团结拼搏、甘于奉献的之江文化,全力打造之江铁军;扎实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切实把实验室打造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