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南北朝才定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 杭州人吃的腊八粥里有什么
2019年01月13日 11:28:25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记者 胡昊

微信图片_20190111015415.jpg

  浙江在线1月1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胡昊)今天早晨,你被各种各样的“腊八粥”刷屏了吗?今天各大寺庙、医馆都在制作腊八粥,广施众生,因为腊八粥的制作并不复杂,很多家庭也购买原料用来自己熬制,可腊八只有腊八粥吗?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浙江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杭州师范大学研究员顾希佳,他告诉记者,腊八这个习俗由来已久,而且几经变迁之后,有了很多新的含义。

  谈到腊八粥,就要先谈“腊月”,蒐、苗、狝、狩分别为古代对春夏秋冬四季狩猎的称谓,而狩猎获得的禽兽,当年就是在冬月将尽时,举行大祭用的。“腊,原本是我国古时候的一种祭礼,这场大祭是用来祈福求寿,避灾去祟,也可以说对大自然的感恩之礼。起初这个仪式称为‘猎祭’。古代‘猎’字与‘腊’字相通,‘猎祭’又称为‘腊祭’,而人们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把十二月初八称为‘腊日’。”

微信图片_20190111015422.jpg

  其实早在先秦时代,腊日也就是年节,不过起初并不是固定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而是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到了南北朝,才固定为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由此可见,这个节日在南北朝时就已大致成型,人们将其视为除旧迎新的关键时刻,要跳起一种傩舞来祛祟驱邪。

  到了南宋,杭州人就已经盛行吃“腊八粥”了。《武林旧事》卷三称,“(腊月)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从此以后,腊八粥盛传不衰。清末吴存楷的《江乡节物诗》中就有一首是专门写腊八粥的,诗前小序称:“亦名七宝粥,本僧家斋供,今则居家者亦为之矣。”诗云:“双弓学得僧厨法,瓦钵分盛和蔗胎。莫笑今年榛粟少,记曾画粥断齑来。”时至今日,杭州的许多寺庙依旧保持着这种传统,尤其以灵隐寺的腊八粥声势最大。一些老字号药铺,也有在这一天施舍腊八粥的传统。有些社区,一些热心肠的大伯大妈们也会在这一天张罗做好事,烧上一大锅腊八粥,让大伙儿吃个痛快。

微信图片_20190111015419.jpg

  说起腊八粥的由来,民间传说有好几个版本。有一种说法,是说这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有关。传说他成佛之前,游历印度的名山大川,探究人生哲理。一次,他饥饿难耐,昏倒在地,一位牧女用自己的午饭救了他。这午饭称为乳糜,是用牛马的乳汁和米粟煮成的粥。释迦牟尼吃了以后,恢复了体力,这天正是腊月初八。从此每逢此日,佛寺僧众都要诵经演法,煮粥以为纪念。灵隐寺继承的,正是这样一种传说。

  不过还有一些说法,源自中华本土,与佛教倒是没有什么牵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的“赤豆”条中,记载了一条典故,说当年触怒不周山的共工氏有七个不肖之子,死后做了疫鬼,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但却偏偏害怕赤豆。所以人们相传在腊八日这天要做赤豆粥,用来打鬼。据说当年吃腊八粥还有一种仪式,先打鬼,后吃粥。在温州一带,就有赤豆打鬼的传统风俗。

微信图片_20190111015426.jpg

  另一个与朱元璋有关。据说朱元璋小时候放牛为生,饥饿难捱,就掘鼠洞,结果还真掘出不少五谷杂粮,用这些五谷杂粮熬粥充饥,小朱元璋也就渡过了难关。后来做了皇帝,又想起当年吃的这种粥,就让御厨去做,命名为“腊八粥”,传遍天下。

  顾希佳认为,腊八粥的缘起,说法甚多,今天似乎也不必再去强求一致,说到底也不过是后人对风俗的一种解释罢了。总之,腊八粥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造,起初可能还没那么好吃,放进去的花色品种也没那么多,后来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你加一点,我添一些,比如桂圆象征富贵团圆,百合象征百事和睦,红枣、花生比喻早生贵子,莲子心象征恩爱连心,核桃表示和和美美,橘脯、栗子象征大吉大利,等等。它提倡人们怀着一颗报恩的心,多做善事,与人为善,这样的良风美俗自然应该受到普遍尊重。

微信图片_20190111015411.jpg

责任编辑: 王艺

标签: 腊八;腊八粥;过年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