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3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胡昊 朱骅超 李沐子)今天中午,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演员金一戈叫了份外卖——一碗大馄饨。站在露天下,晒着久违的太阳,金一戈边吃边和搭档潘婷对着杭州摊簧《窦娥冤·法场》的词。这个在大大小小舞台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江湖”,一点都不敢怠慢今天在剧院里的这场演出。
杭州滑稽艺术剧院一年一度的业务考核,尽管表演不对外,但没有一个人敢掉以轻心,台下坐着的都是省内曲艺方面的专家,他们的打分结果,将评判自己过去一年中付出的成果,尤其是对那些曲艺类非遗项目,演员们更加重视了。
所以,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每一个本子都是反复挑选斟酌过的,每一句台词的拿捏都是细细推敲过的,每一段唱腔的演绎都是无数日夜练出来的。
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承担着6项国家级非遗(杭州小热昏、杭州评话、独脚戏、杭州摊簧、杭州评词、武林调)、2项省级非遗(杭剧、滑稽戏)和1项市级非遗(杭州话)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这样的保护规模在国内也是名列前茅。2014年,为了更好地做好非遗项目的传承,杭滑的一群优秀演员进行了非遗传承拜师仪式,拜老一代名家为师。
杭剧唱腔女调《街坊赋子》的考核 记者 胡昊 摄
“好的传承,不是放在博物馆里展览,而应该和当下观众的审美情趣相结合。”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曲艺专委会主任马来法告诉记者,“曲艺来自民间,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马来法认为,曲艺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同步的,“原封不动地照搬,那就是脱离群众,只是自娱自乐而已。”对于这种以演代考的形式,马来法觉得也是一种好的传承形式。
“许仙用了官银买商铺,被抓到后在公堂上怎么说,虽然很多情节大家知道,但是我们这个怎么用杭州本塘语言习惯去表述,就是杭州评词的魅力。”在过去4年多的时间里,贺镭在马来法、魏真柏等多位浙江曲艺界名家的指导下,重新挖掘整理了杭州评词《白蛇传》的前三回,今天,他把已见雏形的第四回展现在了专家们的眼前。
杭州滑稽艺术剧院院长董其峰表示,在传承的基础上,杭滑也在创新地保护非遗项目,“比如去年创排的非遗剧《杜十娘后传》,我们把9个非遗项目都排进了这出非遗剧里面,这在全国都是首创。今年,我们计划让这出非遗剧让更多的人看到知道,看到非遗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不但要做好传承,更要想好创新,激发艺术活力,曲艺人任重道远。”省非遗保护中心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当年浙江省提出保护传统戏剧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一个都不能少。现在我们也可以这么说,49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中的曲艺门类,62个涉及的保护地,一个都不能少。”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