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浙江在线拍友 姚峰 王珲 苏彬 摄)
浙江在线3月14日讯(通讯员 裘文颖 许翀 黄蔚 记者 南希)记者从宁波海关获悉,1-2月宁波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422.2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同)增长6.7%;其中,进口521.8亿元,增长18.7%,出口900.4亿元,增长0.8%,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78.6亿元。
宁波民企一如既往表现出外贸“稳定器”的作用,铁矿砂、成品油等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大幅增加,对美外贸下降16.2%,对东盟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外贸“稳定器”民企继续领跑
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是宁波进出口主力,1-2月,这两部分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925.7亿元、364.6亿元,分别增长5%、8%,两者合计占同期全市进出口总额的90.7%。
民营企业作为宁波市外贸“稳定器”的作用显著。1-2月进出口额继续领跑其他企业类型,占同期宁波市进出口总额的65.1%。其中,出口657.7亿元,进口268亿元,分别增长2.9%和10.5%,实现贸易顺差389.7亿元。
机电产品出口小幅增长,出口499.1亿元,增长0.2%,占同期全市出口总额的55.4%。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大幅增加,其中,进口铁矿砂717.8万吨,增加32%;进口煤及褐煤399.4万吨,增加0.5%;进口初级形状的塑料85万吨,增加38.9%;进口成品油72.7万吨,增加2.5倍。
对东盟外贸保持增长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东盟分别进出口298.8亿元、201亿元和135亿元,分别增长3.1%、下降16.2%和增长12.6%,三者合计占同期宁波全市进出口总额的44.6%。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协定正式生效已满9周年,即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外部诸多环境的不确定性,宁波对东盟的外贸仍然保持了较好态势。如今,东盟已成为宁波除欧盟、美国外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也逐渐成为宁波民营企业利润的新增长点和中小企业的“主战场”。
“有了中国-东盟原产地证的加持,今年我们公司对东盟市场的销售前景非常看好。自开拓东盟国际市场以来,原产地证的政策利好给我们带来的是真金白银,尤其是对我们这种小企业来说,点滴的关税减免就是大幅度的让利。”宁波市老虎鱼地毯有限公司业务员小陈感叹道。
小陈提到的“中国-东盟原产地证”被称为“打开中国和东盟增进经贸互通大门‘金钥匙’”。因为可以享受关税减免的优惠政策,自贸区产地证成为企业青睐的“纸黄金”。
据宁波海关统计,自中国东盟自贸协定正式实施以来,截至2019年1月,宁波海关共签发中国-东盟自贸区优惠原产地证33.51万份,签证货值120.57亿美元,签证量和签证金额在各类自贸区优惠原产地证中稳列首位,连续9年实现量额双增长。而纵观其主要签证商品,也都是涉及宁波的优势产品——如机电产品、塑料制品以及纺织品等。
无论是在资源配置构成方面,还是在产业结构方面,宁波和东盟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宁波在纺织服装、食品谷物、建材等轻工业和农业方面有很强的优势,东盟则在能源和原材料上有更广的前景。加之两者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得中国东盟自贸协定成为助力外贸企业提质增效、实现跨越式转型升级发展方面的有力载体。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