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缅怀纪念暨“生命礼敬园”奠基活动现场 记者 董洁 摄
浙江在线杭州3月2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董洁)24日上午,杭州阳光明媚,位于双浦镇的杭州钱江陵园迎来了一场别具仪式感的活动——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缅怀纪念活动。
浙江省启动实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已走入第10个年头。多年来,生命接力的感人故事频频涌现,多位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家属来到现场分享家属生前的点点滴滴,与到场的遗体捐献登记志愿者、移植医院负责人、遗体(组织接收单位负责人)、遗体接受医学院学生代表一同追忆和缅怀。
“文文虽然走了,但她的心脏还在这个世上跳动。我们不后悔当初做出的决定。”衢州第一例器官捐献者徐雨文的母亲徐萌仙流着泪说。
2012年6月11日,徐萌仙的女儿徐雨文在与脑部胶质瘤这一绝症斗争了近一年后不幸离世。徐萌仙在强忍悲痛之余,无偿捐出了女儿所有有用器官,让4名病患重燃生命之火,2名失明者重见光明,成为衢州市首例、浙江省第31例人体器官捐献者,全省第二例心脏捐赠者。同年7月11日,徐萌仙和丈夫也郑重地签下了意愿书,愿意身后捐出自己的器官。
在老家农村,起初他们遭遇了如洪水般的流言蜚语,但渐渐地,在徐萌仙的感召下,越来越多人开始理解和接受器官(遗体、组织)捐献。
在杭州,2016年,享年102岁和103岁的王梦仙、陈锡臣夫妻成为浙江年龄最大的遗体捐献者。陈锡臣曾任原浙农大副校长,是国内研究小麦的专家,从浙大农学院教授一职退休后,夫妻俩一直住在浙大华家池校区,是校园里有名的百岁夫妻。
“我母亲常说,她活着的时候没有好好工作,为社会做贡献,死后希望能为医疗事业做点贡献。”老人的儿子陈天来说,老人在生前与家人达成共识,去世后双双将遗体捐献给浙江大学医学院作科研之用。
捐献者家属代表与医学生代表合影。浙江省殡葬协会 供图
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是公民在身故后,自愿、无偿捐献出其可用器官、遗体或组织,用于救治器官衰竭患者、失明患者和帮助推动医学教育的大爱善举。
截至今年2月底,浙江全省红十字会系统已有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登记志愿者2万余人,累计实现器官捐献1106例、大器官3365个、眼角膜1700余只,遗体450余具,挽救了3000多名危重病人的生命,1700余名失明患者恢复了光明,数千名医学生在“无语良师”“大体老师”的身上得到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为弘扬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缅怀纪念捐献者,褒奖激励捐献精神,向社会宣传捐献大爱,2018年,浙江省政府要求全省11个地市全部建设“生命礼赞”场所。
浙江省“生命礼敬”纪念园奠基仪式。浙江省殡葬协会 供图
24日,以缅怀纪念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为主题的浙江省“生命礼敬”纪念园奠基仪式、红十字“生命礼赞”主题文化公园开工仪式先后举行。
省级“生命礼赞”场所项目定位为红十字主题文化公园,地址在杭州市江干区丁兰体育中心代征绿地内。这一文化公园不仅将展示红十字相关知识,还将展示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事迹,让人们在休闲参观的同时,了解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知识,了解捐献者的大爱事迹,接受现代生命文化和健康文明理念。
“生命礼敬”园定位为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纪念园,选址杭州钱江陵园,将设立纪念碑及生命纪念雕塑,打造社会各界人士及捐献者家属进行悼念和缅怀的场所。此外,还将设已故捐献者安葬区域,提供壁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多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并对有意愿的捐献者提供相应安葬优待。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