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如何破解“虹吸效应”?
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接受独家专访 谈“融杭发展、创赢未来”之道
2019年04月16日 06:50:01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记者 李楠 李沐子 戴利强 王昊 牟嘉

1.png

  浙江在线杭州4月1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楠 李沐子 戴利强 王昊 牟嘉)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首届中国进博会上提出,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继省委省政府提出“大湾区”建设战略以后,又一个大的国家级的战略。

  绍兴在杭州湾的南岸,在全省大湾区建设中,具有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在整个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绍兴纳入到了国内几个为数不多的国家级大战略规划区内,有更加多的机遇。为此,绍兴提出了“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拥抱大湾区、发展大绍兴”的战略思路。

  但同时,绍兴也面临挑战,主要是如何在长三角城市群里边显出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对绍兴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如何在弘扬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更加体现包容、开放、创新的精神,这一点对于绍兴来说确实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为此,浙江在线记者赴绍兴对市委书记马卫光进行了独家专访。

11.png

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接受记者采访 浙江在线记者 牟嘉 摄

  记者:大都市对市场、资本、人才的“虹吸效应”越来越明显,处在杭州、宁波两个大都市中间的绍兴,如何才能避免经济发展边缘化的危险?

  马书记:

  处在几个中心城市周边的、能级比较低一点的城市,在发展当中往往遇到两个方面的挑战,如果处理得好,能够实现周边城市带来的带动发展,接受它的溢出效应,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把你一些优势吸走,这就是所谓的“虹吸效应”。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大树下面好乘凉”、“大树下面不长草”。绍兴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也遇到过这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我们理解,在城市群的发展当中,中心城市的周边城市往往客观地会经历一种被虹吸到被溢出的一个过程。关键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如何营造自己城市的能级和特色,所以我们平常就在说,你可以是三线城市、四线城市,但是你可以打造出一线城市的品质和能级,也就是说你的城市的品质和优势能够留住自己的要素,同时吸收中心城市的一些优势,而不是被它所吸走。我们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相对来说前面被虹吸的过程已经渐渐远去了,现在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溢出的阶段。所以,我们也是非常自信地谋划自己城市的发展,在这个大都市群中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实现共同的、错位的发展。

  我是绍兴人,在杭州上的大学,然后又在宁波工作比较长的时间,所以在我们这个杭绍甬同城化一体化当中,这三个方面我都有所体验。这个经历也有利于我自己能够更好分析杭州、宁波的优势,分析我们绍兴自己的优势,特别是绍兴跟杭州宁波相比较,我们相对不足的地方。绍兴这几个优势非常明显:第一个优势是我们的区位条件,我们在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圈的中间,有一个地理上的左右逢源的难得的区位条件。第二个方面,绍兴是一个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文化积淀比较深厚,包括戏剧文化,比如绍剧、越剧、莲花落等等这些,是三个城市老百姓所共同喜欢的,有非常好的文化上的一些共鸣。第三方面,三个城市虽然都是江南水乡,但是绍兴这个特点发挥更加淋漓尽致。比如说我们的水域面积达到百分之14,像杭州、宁波基本上在百分之11到12左右。一些个别区域,比如说镜湖新区水面比例更高达百分之22。杭州的西溪湿地他是一个鱼鳞状的湿地,我们绍兴镜湖是一个荷叶状的湿地,鱼鳞大还是荷叶大?相对来说在这个特色上会更加明显一些。

  但是我们也感觉到绍兴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开放方面,绍兴因为处在两大都市之间,相对来说开放度还不够一些,包括在外资引入、产品出口等等,都有不小的差距。还有,我们的高校、科研机构的数量远远低于杭甬两大城市,资源不足非常明显。第三方面,在一些产业发展方面,相对来说绍兴主要还是原来短缺经济条件下生活性消费品为主的传统产业比较多一些,比如说纺织印染服装、化工、金属加工,这三大产业集中达百分之60。一些高新产业,特别是像杭州互联网经济及新经济业态,我们相对少一些。第四方面,我们人才拥有量和人才的吸引力,还相对不足一些。所以,我们也是比较客观地看到我们自身的优势,同时清醒地看到我们的不足。但是我们想,优势和不足在不同的阶段都是可以转换的,就看我们怎么样的来创造条件,来形成我们的优势。只要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后,努力地去克服,这些方面慢慢会演变成我们新的优势。

  记者:近日杭州出台了大专毕业生可以入户杭城的人才政策。同一个水平线上,我们如何吸引人才来绍兴?

  马书记:

  这几年,绍兴在吸引人才方面采取了非常多的措施,也出台了非常多的政策。比如说,2017年上半年、下半年连续两次出台了相关的人才政策。我们理解。处在中心城市周边的城市,要吸引人才,政策的优越度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一方面参考周边城市的人才政策,作为我们政策的基本内容,同时也结合绍兴实际,就如何吸引我们所要的一些人才方面,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应该说成效还是非常明显的,2017年我们吸收应届本科以上大学生4万多人,到2018年是6.2万人,2019年还会超过去年的水平。以前我们在吸引人才中起档线是考虑本科以上的学历,主要是考虑如何吸引跟我们产业和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在这个当中,特别是在产业的发展当中,我们也看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说企业一方面需要优秀的专业性人才,但是也非常需要一些高技能的人才,能够在生产一线岗位、有一定技能的专科生。所以,我们现在也在借鉴像杭州等其他一些大城市的政策优点,怎么样也把这些高级技能的人才吸引过来。

  在这个方面的,我们也有一个重要的体会。吸引人才三个要素必须同时发力,而且第一要素是平台。你要吸引人才过来,你要有自己相应的城市平台,比如产业平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能够让人才发挥才华的一个平台;第二个,政策;第三是留才用才相关联的创业创新环境和条件,包括事业环境和生活环境。我们也在这三个方面同时发力,然后在主要城市开出“人才专列”,过去抢人才,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记者:长三角一体化,绍兴深度融杭,将会给老百姓带来怎样的获得感?

  马书记:

  在城市的融合发展,或者说一体化发展当中,我们也非常注意普通老百姓所获得的政策红利,或者说一体化的便捷。我们感觉到有几个方面,我们也在努力。一个方面,有一个同城化一体化的交通框架和交通条件,比如说这两年,我们跟宁波,尤其是杭州之间,除了高速公路,高铁相连之外,我们现在还在打造地铁相连相通、高架快速路相连相通、主干道路的相连相通。也就是说,让我们绍兴的老百姓进入到杭州这个城市就像在一个城市里边一样,能有一个非常便捷的一个条件,我们都在快速推进,时间标志点就是到2022年杭州亚运会开幕之前,这些交通的相同相连全部实现。第二,虽然我们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行政区域,但是可以是一个同城工作和生活的城市群,也就是说你可以工作在杭州、生活在绍兴,或者工作在绍兴、生活在杭州。第三,市民生活相关联的同城化政策体系。比如说教学的打通、医疗保障的打通、文化设施上的打通、体育设施的打通,以及市民卡的通用,这些方面实际上对老百姓来说是最具有获得感的一些方面。我们现在跟杭州、宁波,包括跟上海,都在互相探讨同城化一体化的条件。最近有两个方面已经感觉到:一个,杭州是全国5G商用的试点城市,我们就借助同城化一体化把杭州的5G商用试点政策覆盖到绍兴来,虽然我们不在第一批试点城市中,但是我们可以实实在在的享受。另外一个方面,绍兴可以申请杭州区号的固定电话现在已经在实施了。目前申请比较多的是房地产公司,还有是外贸公司和科技型的公司,也是借杭州的一些便利条件。这些我们都在积极推进,让市民在不同的行政区划和不同的城市当中能够享受同样的市民待遇。

  记者:此前不久,绍兴发布了滨海新区和科创大走廊、文创大走廊的“一区两廊”规划,可谓“大手笔”。绍兴的科创大走廊如何与长三角区域其他科创走廊对接?

  马书记:

  一区两廊实际上也是绍兴响应省委省政府大湾区战略而形成的整个的经济和产业布局的一个考虑,也就是说把我们最有优势的地理空间和我们相对集聚的一些要素在我们一个区域,就是绍兴滨海区,将近600平方公里这个区域,作为我们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当中重点布局生产要素和高端教学科研资源的一个重点区域。那么在这个区域里边如何凸显我们的主线,我们就提出了“两廊”——科创大走廊、文创大走廊。科创大走廊实际上也是对整个大的科创规划空间下,我们绍兴的一个响应,一个特色性的安排。因为长三角一体化他提出来一个G60的科创大走廊,我们绍兴也是积极的响应和争取,绍兴科创大走廊是科创大走廊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二个,我们省内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的甬江科创大走廊,实际上在杭州湾南岸就差我们这一段绍兴的科创大走廊。

  所以,我们这个科创大走廊一提出来以后,无论是从长三角的角度,还是从浙江大湾区的角度,这个科创大走廊实际上是一个环环相扣,一个非常整体发力的一个科创走廊空间。也就是说,现在市委市政府也想利用绍兴的一些优势,尤其是我们原来有些不足,现在努力赶上去以后,有一些好的后发优势,在科创方面能够集聚一些高端的要素。这个方面从这两年来看,也有些好的成效。

  尤其是今后的镜湖新区里边,既是绍兴城市中心区里边能级最高的、功能最好的一个城区,实际上也是集聚一些科创资源最集中的一个平台。文创大走廊最主要的是想发挥绍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把绍兴文化资源的厚度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想要实现这种转换的一个重要平台。所以,“一区两廊”实际上就是呼应长三角一体化和浙江大湾区战略的一个载体,同时又是重要的抓手。

  记者: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我们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如何创新体制机制?

  马书记:

  都市群体里边的同城化一体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你可以不是同一个行政区划,但是可以在经济和市场规则下,实现一体化的政策和规则。比如说,在产业布局和聚集方面,我们不一定按照行政区划来布局,而是按照经济区划布局。最近几年,绍兴在吸引新兴产业项目当中,享受到了这方面很好的一个成果,就是按照最高层级的研发和总部可以在上海、可以在杭州,但是高端制造可以布局在绍兴,实现非常有利的整个产业集群的布局。现在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环境中,我们的一些政策体制已经能够创新来适应产业布局和发展趋势。包括刚才讲的一些人才的吸引机制,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记者:四月底将在杭州举办杭州绍兴周活动。这是杭绍甬一体化中,绍兴主动融入的表现,您对绍兴周活动有怎样的预期?

  马书记:

  本月下旬我们会到杭州,6月份我们会到宁波,接下来还会到深圳、北京。主要包括这两个内容:一个是两个城市间的高层互动,也就是请求杭州的市委市委政府给予支持,有哪些方面如何更好为杭州城市服务;第二方面,在产业、商贸、文化旅游方面的互动,杭州与绍兴虽然非常接近,但是又有不同的特质,我们也想借杭州周,向杭州各界宣传绍兴这几年的发展变化和今后的重点发展内容;第三方面,把文化和旅游产品要杭州市民做推介,让他们更好享受体验绍兴的文旅产品。

1.png

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接受记者采访 浙江在线记者 牟嘉 摄

责任编辑: 金林杰

标签: 绍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科创大走廊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