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港航口岸与渔业局 供图
浙江在线4月1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胡昕然 通讯员 钟秀兰)今天,全国渔船渔港综合管理改革现场会在浙江温岭举行。来自国家相关部委和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共同总结交流渔船渔港综合管理典型经验,研究解决制约渔港振兴的瓶颈问题,保障海洋生态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这场会议为何青睐浙江?温岭又有何经验供全国渔业学习?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浙江渔民人均收入全国第一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18年,浙江实现国内海洋捕捞产量287.4万吨、同比减少7.1%,渔民人均纯收入27653元、同比增长11.3%,位居全国第一。
浙江渔业何以“减量增收”?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浙江以创建“渔业转型发展示范区”为载体创新渔业资源管理举措,减量、增收、提质成为渔业转型发展的关键词。
在浙江,渔民“多捕多得”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18年,浙江通过政府赎买,压减海洋捕捞渔船534艘、功率7.4万千瓦,对渔民进行减船转产的指导服务。今年,浙江将继续落实全省压减海洋捕捞渔船124艘、功率2.4万千瓦、海洋捕捞产量13万吨的年度任务。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加快完善渔民养老、医疗等保障机制,强化转产金融支持、技能培训,引导渔民在海边民宿休闲、水产养殖加工、涉海涉渔服务业等领域实现转产就业。
在浙北渔场,对梭子蟹限额捕捞试点工作已近两年,临海市最早一批获得这一特许捕捞证的渔民获益良多。渔民陈永彩说:“没有实行限额捕捞前,很多渔船扎堆作业,容易造成过度捕捞,螃蟹价格被压低,而现在按规定放网,不但能保护渔业资源,并且螃蟹的价格、质量都能巩固下来。”在限制捕捞产量的同时,提升渔运船的装备水平以保障渔获物优质优价,有助于渔民减产增收。
渔业的转型发展,科技示范引领也是关键。2018年,浙江以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为引领,启动建设海上数字渔场,整合要素资源,促进数据集成融合,数字化驱动渔场修复振兴和安全生产管控,引领和支撑建立健全渔业资源调查评估、主要经济品种资源动态监测评价、渔船渔区网格化管控。
鱼获从出水到饭桌全程可溯源
在本次会议的主办地温岭,海洋捕捞总量和产值多年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但渔业安全生产一直是温岭平安创建之痛。
温岭在全省率先创新实施渔港“港长制”,建立以分级管理、属地负责为主的“港长制”,即以1个国家级中心渔港和6个二级以下渔港为主阵地,整合乡镇、渔政、公安等力量,形成信息共享、执法联动的监管合力,推动驻港监管和管理重心下移。
同时,温岭在渔港码头新建46个高清监控探头,投入近4000万元安装浮离式“北斗”渔船卫星定位终端。渔业重点镇组建应急处置指挥中心,可以看到大屏幕上显示市镇村(公司)三级监管网络,可实现全天候、全时段、全区域管控。渔船应急管理指挥部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成立全省首个县级海洋渔业系统检察官办公室。
为了加强渔获物产出管理,2018年9月,温岭在全国率先开展渔获物可追溯试点,在110艘试点渔船上开展了渔获量报告,试点渔船要通过“渔港通APP”向管理系统保送渔获量等信息。“一条鱼从离开海面一直到饭桌上,都没有离开我们的‘视线’。”温岭石塘渔港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表示,由试点渔船船主进行捕捞日志填写,录入捕捞时间、作业渔区、渔获物品种及数量,随后运输船转运、岸上交易,每一个环节,通过对鱼盘、鱼箱等运载载体进行标识,通过渔港通手机APP,录入二维码溯源信息,并将信息扫描上传到溯源管理系统,使得渔获物从捕捞到转载,从码头到市场都有迹可循。这项制度,让渔民在手机上或者船用终端上完成全部操作,真正做到了“最多跑一次”。
自渔港渔船综合管理试点开展以来,温岭渔船总量减少,事故明显减少,2018年全市共渔业安全生产事故起数5起、死亡(失踪)7人,同比2015年下降75%和65%。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