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在江阴军事文化博物馆前合影。张向恒 摄
浙江在线江阴4月2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汪江军 李沐子 朱骅超)70年前,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摧枯拉朽,挥师解放全中国。
4月23日,庆祝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0周年升旗仪式在南京举行,参加过渡江战役的老战士、烈士遗属、青少年及群众代表等参加。
在这场当年决定中国命运的战役中,一艘艘小船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是它们,将解放军一批批跨送过江,给对岸带来解放的希望,也终结了蒋家王朝的统治,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长三角主流新媒体记者团走访南京、江阴两地,透过两艘小船,见证70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广场前的“京电号”。李沐子 摄
运送6000多名解放军过江
“京电号”曾连续作战11个小时
今天上午,南京渡江胜利纪念广场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秦淮河口,扬子江畔,拔地而起的大型群雕“千帆竞渡”,用特有的艺术形式展现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雄风与豪迈,让人们不由得回忆起那段风雨如磐的峥嵘岁月。约1000名各界代表一早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广场上整齐列队、静静肃立。
在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前的广场上,停泊着一艘满载历史与光荣的轮船——“京电号”小火轮。被称作“渡江第一船”的“京电号”小火轮今年已经94岁高龄,它曾在1949年渡江战役中,冒着枪林弹雨,第一个将100多名解放军战士送到长江南岸。而后又数次往返,共运送了6000多名解放军渡过长江。
为了保证大部队过江,“京电号”一夜未停,直到23日中午11点,前方指挥部发来通知:“京电号”要以运煤发电为主,不用再运送解放军过江。至此,连续作战11个小时的“京电号”圆满完成了渡江任务。
后来,立下汗马功劳的“京电号”,解放后被调到连云港灌南,为了适应内河航运,小火轮的动力系统和驾驶舱进行了更换,拆掉了锅炉和蒸汽机,改装成了柴油机。2009年,阔别了32年的“京电号”重新回归南京,并且作为渡江战役的重要证物,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
江阴军事文化博物馆前的渡江第一船。汪江军 摄
“渡江第一船”曾运送一个营战士
立下渡江重要功勋
渡江战役中,江阴是不可绕过的一个重要地段。1949年4月22日凌晨,江阴要塞成功起义,以最小的代价获取了最大胜利,立下“渡江第一功”。
70年前,国民党军队在长江上重兵布防。这里山顶有炮群、山腰有堑壕、山脚有地堡群,再加上7000余名驻军、70余门各种口径大炮,形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江防体系。
然而,就是这样一处“铁打的”要塞,却成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重点突破地段。
要塞关口,炮台之下,一条手摇木桅帆船静静地沐浴在春光中。黑色的船身已然斑驳,帆上“渡江第一船”五个大字清晰可见。
1949年4月21日凌晨,江阴船工王小弟就是摇着这条木船,从江北东圩出发,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连续来回6次,将一个营的解放军战士安全运送到江阴申港渡口登陆。解放后,这条船被中国人民解放军28军授予“渡江英雄第一船”称号。
凝望着这条“英雄船”,仿佛看到70年前的那个夜晚,在张家港至黄田港60里江面上,一帆当先,千舟竞发,迎着黎明的曙光破浪而来。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