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尔康神经刺激科学研究院院长孙晓安。(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浙江在线杭州4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佳蔚)今年的劳动节,当国人为难得的“加长版”假期开始精心计划时,远在大洋彼岸的诺尔康神经刺激科学研究院院长孙晓安却依然很忙。
“这几天,我们正忙着为新研发的人工耳蜗产品进行注册登记,争取早日面市,让患者们尽快用上。”洛杉矶时间的4月30日凌晨1点,51岁的孙晓安与记者在电话里畅谈着他的梦想,略显疲惫的声线透着一股亢奋。
中国人工耳蜗“鼻祖”诺尔康,放眼全球医疗器械界,盛名如雷贯耳;而孙晓安其人,翻查近十年媒体报道,讯息鲜如零星。
“他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隐世高人’,常年匿身幕后,默默推动着一项重要事件的发展。”相交多年,诺尔康董事长李方平对老友的评价意味深长。
在诺尔康问世之前,中国的人工耳蜗市场由三家外企主导,高达25-30万的价格将众多耳聋患者拒之门外。“当时,国内的失聪患者超过2000万人,但植入人工耳蜗的不到1000人。”李方平说。
21世纪之初,这名在房地产市场雄踞一方的温州企业家,正筹谋向高科技领域进军。彼时,在美国东南部某实验室内潜心钻研的华人电子学博士,已与人工耳蜗技术打了4年交道。
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遇,孙晓安结识了李方平。一个渴望突破,一个寻求转型,两人一见如故,决定在“人工耳蜗”这项尚被西方垄断的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闯出一片天。
于是,孙晓安毅然辞去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研究园研究工程师的职务,卖掉房产,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儿子搬到了加州,投身神经电子领域研发。
孙晓安进行产品研发。
前路漫漫,未来可期。在最初创业的头几年,研发中心包括孙晓安在内,只有3名全职研究人员。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孙晓安和团队面临的堑障不胜枚数。“我们那时候就秉着一股劲,拼了命干,时常是从早晨一直干到深夜,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吃饭睡觉都在实验室。”回想起曾经的艰苦岁月,孙晓安笑称“每一滴汗水都饱含成就感”。
提及新发明,他颇为自豪:“整套人工耳蜗系统都由其团队自主设计。仅仅所涉及的电路板,拼起来都有一张餐桌那么大。我们通过集成,将它们缩到一枚硬币的大小,然后放入患者的耳朵里,让他们重获新‘声’。”
人工耳蜗涉及电子学、神经学、耳科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孙晓安负责的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两个部分——硬件和电路布局。曾几何时,在匮乏条件的“压榨”下,他身兼多职,迫使自己不断学习,从电路设计到临床测试,从生产到报检,从专家到“杂家”……一关攻破,又逢一关。就这样,孙晓安带领团队,度过了几百个废寝忘食的日子。
“我享受挑战,它让我更接近梦想。”他说。
用科技为无声世界“调音”,这是孙晓安为之奋斗的目标。
首例成功植入诺尔康人工耳蜗的体验者(图右)及其妻子。
在孙晓安的手机里,保存了许多听障患者的照片,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其中一张中年夫妇的合照,让他记忆犹新。
2009年12月25日,首例诺尔康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在上海五官科医院进行。孙晓安及团队也提前飞回国,参与术中监测和数据分析。
接受植入的,是一名年过花甲的退伍老兵。年轻时,一场炮击演练的意外,夺走了他的听觉,如此在静默里苦闷了数十载。
手术前,老兵告诉孙晓安,不论结果如何,他都能接受,“毕竟也没有比现在更坏的情况了。”孙晓安握了握对方稍显紧张的手,答得简洁有力:“信我!”
见证奇迹的时刻,当听力师按下开机按钮,老兵举手示意,伴着一声沙哑的“我听到了”,孙晓安难掩如释重负的热泪:“我们就是要证明,中国人设计的人工耳蜗也很出色。今天,我们做到了。”
孙晓安及其团队所自主研发的人工耳蜗产品。
沿着杭州文一路一直向西,在荆长大道和东西大道之间的文一西路两侧,有两片著名的建筑群:一侧是国际知名企业阿里巴巴的西溪园区,另一侧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子——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
2015年春夏之交,孙晓安结束10多年的旅美生活,第一次踏足这片土地,相继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荣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150项专利技术。目前,孙晓安及其团队已帮助国内外10000多名聋人恢复听力,实现了“让听不见的人听见”的目标,并且使人工耳蜗在中国市场的价格降低一半以上,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
现在,孙晓安依旧保持着每月往返中美的“空中飞人”生活。不过,科研“铁人”也有自己的私愿:陪家人自驾游一游拉斯维加斯的海岸,骑车逛一逛杭州的西湖,体验一把“人间至味是清欢”。“以前从来没时间好好旅游过,想弥补这一遗憾。”
而孙晓安明白,短暂的休憩之后,等待他的还有无数有待攻克的技术瓶颈。“我坚信我们正在做的是能让更多人幸福的事业,这就是我工作的动力。”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