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重庆5月13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贾晓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重庆南川区金佛山就有这样一个小村庄,远离城市喧嚣和繁华,鸡犬相闻,宛如现实版的“桃花源”。5月13日,“乡村新画卷 巴渝新风采”2019全国百家网络媒体记者重庆行记者团来到南川金佛山。
金佛山远眺。(点击图片阅览相关专题)通讯员 汪新 摄
金佛山具有举世罕见的喀斯特桌山地貌,被称为“天下第一桌”,2013年9月成功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行列。龙山村坐落于金佛山南坡,是一个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村落。过去,这里因地处深山,发展相对滞后,成了市级贫困村。然而,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凭借绿水青山等自然资源,通过当地政府不断扶持农民发展旅游,龙山村却摇身变成远近闻名的休闲避暑村,村庄美了,农民富了。
卖风景,农家乐带动贫困户脱贫
走进龙山村,只见山清水秀,绿树成阴,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小桥、流水、绿树,相映成趣,一栋栋灰白的农房散落山间。村民黄治文家的农家乐,就在村口不远处的公路边,两楼一底的新房,外墙粉刷成白色,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旁边还有一个小花园。
龙山村,一栋栋灰白的新农房掩映在花簇中间。通讯员 甘昊旻 摄
“要不是发展农家乐,哪里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哟。”黄治文十分感激地说,他家有7口人,父亲和弟弟是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两个孩子上学,曾因病因学致贫。
2015年,黄治文东拼西凑借了10余万元,加上多项扶贫补助,将老房子拆掉重建,打造家庭式农家乐,仅仅两年,他就成功摘掉“贫困帽”。目前,黄治文的农家乐能接待20人同时入住,去年,农家乐收入达5万余元,另外销售方竹笋、土蜂蜜、季节蔬菜,年收入10万元。
龙山村党支部书记梁大友介绍,每年的七八月是龙山村旅游旺季,农家乐入住率达到100%,加上农民销售方竹笋、土鸡鸭等农产品收入,村里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在金佛山西边山脚下有个天星小镇,是进入金佛山景区的必经之地。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中,几栋由灰砖建成的拱顶楼房引人注目。1997年以前,这是一家天星兵工厂的职工宿舍。而现在,它们已被改造成了颇具情调的酒店。
记者从南川文旅委张兵口中得知,通过旅游开发等方式,政府对1500多亩闲置的“三线企业”用地实现了充分利用。除了将旧房屋进行改造,还建起明清时代古色古香的建筑群,成为金佛山景区重要的接待集散地之一。
兴旅游,村民家门口就可就业
天星小镇吸引了周边居民来此就业。今年刚好70岁的余双全就是其中一位,凭借着手艺活开起了一间“老篾匠”竹器店。记者看到他时,他正在店面门口制作蒸饭米桶,而店里摆放的水果篮、笔筒、筛子……也全靠一双长满老茧的巧手做成,是小镇的“网红”大爷。余双全说:“年纪大了,外面打工的厂房都不要我们了,旅游业的发展让我们村民找到谋生的方式。”
七十岁村民余双全正在做竹器。记者 贾晓雯 摄
在天星小镇的澜玉轩里,来自金佛山脚下三汇村的小雨正在用彩绳编一条手链,她是“南川巧姐”手工编织技能培训班的35名成员之一。据了解,澜玉轩是南川区巾帼手工编织学习实践基地,去年在这里培育出一批工艺师和编织能手,平时也为游客和编织爱好者提供手工编织体验。
小雨告诉记者:“以前都在家里看孩子,现在不仅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每月还能多赚几千块,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在现场,专业导师从绳编基础知识、传统平行结、金刚结、中国结的实际操作等方面进行讲解,引来不少游客围观。
“南川巧姐”正在做手工。记者 贾晓雯 摄
以山为骨,南川正在实施“金佛山+春夏秋冬”旅游产品提升行动,全力打造赏雪滑雪、避暑休闲、中医药健康养生、山地户外运动、禅修文化五大特色主题旅游产品。同时,把讲好文化故事贯穿于金佛山旅游开发全过程,用竹文化、茶文化、中药文化、佛文化让金佛山“活”起来。
截至去年底,南川共发展农家乐521家,旅游带动就业3万余人,很多贫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摘掉了贫困帽。今年1至4月,全区乡村旅游接待人数570万人次,同比增长25%;乡村旅游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24%。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