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通识教育白皮书》发布采访会现场。 通讯员 朱原之 摄
浙江在线杭州6月3日讯(记者 曾杨希 通讯员 柯溢能)6月3日,浙江大学发布《浙江大学通识教育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系统梳理了浙大在通识教育领域的培养模式、培养路径、管理机制、课程体系,并披露了未来通识教育的具体路径和一揽子举措。
目前,浙江大学的通识课程体系由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组成,前者包含了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创新创业类、自然科学类等6类,后者则包含了中华传统、世界文明、当代社会、科技创新、文艺审美、生命探索和博雅技艺等“6+1”类。通识选修课程体系聚焦当代中国问题研究,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
《白皮书》显示,浙大特色的通识教育改革实践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创造了两个“第一”:浙江大学于2006年首先在国内实施全校性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浙江大学于2008年在全国率先成立本科生院,统筹全校本科教学资源。
如何将通识教育推向更高水平?《白皮书》作了清晰的规划,提出“一揽子”举措:
扎根铸魂、强身塑心。浙江大学将改革思政课程,进一步推动“专家大报告+教师重点专题讲授+学生研究性学习+现场教学”的教学模式,加强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功能。
开环办学、整合培养。浙江大学将继续优化本科生院建制,不断优化求是学院与专业院系的协同关系,提升竺可桢学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
通专融合、交叉融通。浙江大学在2019级培养方案中专门增设“跨专业模块”;另外,学校还推出“微辅修”课程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跨专业学习,目前新推出的微辅修专业已有62个。
全员覆盖、全球学成。《白皮书》披露,到2021年左右实现为每位学生提供参加境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努力打造深度国际化教育培养新格局,在“第四课堂”的基础上,增设“国际化模块”,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化教育培养体系,到2022年左右每个专业至少开拓1个国际联培项目。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