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感人至深!“浙江省担当作为好干部”分享他们的故事
2019年06月28日 08:11:52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记者 董洁 见习记者 段松艳 实习生 张慕昭

  浙江在线杭州6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董洁 见习记者 段松艳 实习生 张慕昭)在今天上午浙江省委召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暨担当作为好干部表彰会议上,100名“浙江省担当作为好干部”获表彰,其中6名干部作了发言。

  获表彰的干部中,有忠诚履职、实干担当的区委书记,有誓做偏远海岛“石艾草”的乡党委书记,有边疆万里写丹青的援疆干部,有筑起人墙挡水的地铁战线“施工员”,有把办公桌搬到行政服务中心大厅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排头兵”,也有用身体挡在群众与爆炸物之间的排爆警察……

  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涵。在现场,他们分享了哪些故事?一起来看看。

  嵊泗县花鸟乡党委书记杨玉斌——

  做一株扎根偏远海岛的“石艾草”

  “花鸟是嵊泗县最偏远的海岛乡镇,岛上常住人口不到800人。从上岛的那一刻起,我的心就与小岛紧紧相连。”嵊泗县花鸟乡党委书记杨玉斌说。

  他把自己比作扎根海岛的“石艾草”生长在海边岩石上,植根岩缝、四季常青。从重庆的大山里来到舟山群岛,从入伍参军到基层工作,杨玉斌“一扎”就是32年。

  转业时,他放弃到舟山市区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留在嵊泗。嵊泗交通不便,坐船去花鸟岛更是要几经周折,花上大半天时间。当时民间有句话形容岛上的艰苦,叫“花鸟花鸟,干部不愿去,群众不想留”。

  2016年8月,被任命为花鸟乡党委书记后,杨玉斌与家人离多聚少,但每年春节他都会选择留在岛上值班,遇到出岛探亲机会也每每让给更有需要的同志。“我想,只有我干得好,才是家人最大的放心。”杨玉斌说。

  经历了18年的军旅生涯,杨玉斌将部队的好做法运用到带队伍上,实施离岛干部准军事化全日制管理,全面提振干部队伍精气神。面对滞后的发展环境,他们紧紧围绕把花鸟岛打造成国际旅游示范岛的目标,精心做好“定制旅游”和生态旅游文章。在打造重点旅游项目过程中,杨玉斌带领党员干部奋战征迁和环境卫生整治第一线,进村入户与群众面谈上百次,动员开展各类整治130余次,实现征迁率与群众满意率两个100%。

  如今,花鸟乡的发展打了翻身仗,从边缘岛逐步建设成网红岛,从基础薄弱的“穷乡僻壤”建设成处处是景的“鸟屿花乡”,被评为我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乡镇。

  为了让岛上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花鸟乡党委组织群众兴办民宿、渔家乐,号召年轻人回乡创业,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目前,民宿平均年经营收入从原来的3—5万元增加到20—50万元,从业人员月工资超过3000元,不少群众还通过出租房屋实现了增收。

  台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邵宣豪——

  把办公桌搬到行政服务中心大厅

  “作为一名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战线上奋战十多年的‘老兵’,我深知‘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饱含着诚挚的为民情怀和沉甸甸的使命担当。”台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市最多跑一次改革办公室)副主任邵宣豪说。

  在邵宣豪看来,部门拥有过多自由裁量权是长期困扰审批提质的“拦路虎”,改革之难,就难在对这些既有利益的触碰。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邵宣豪咬定受办分离这个关键环节,坚持原则划标准,用督查通报、考核扣分、工作约谈等办法,倒逼部门交出受理权。为了推动改革一贯到底,他把办公桌搬到行政服务中心大厅,每天往返于各窗口之间,与工作人员、办事群众直接面对面打交道,在现场抓协调、抓落实,了解改革推进落地的第一手资料。

  “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没有先例、没有捷径,常常遇到困难和阻力,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动脑筋、想办法,他坚持打破常规、闯出新路,整合各方力量协同攻坚。

  例如,不动产登记速度慢是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为啃下这块“硬骨头”,邵宣豪带领工作人员拿着任务清单逐个与职能部门衔接,与业务负责人一起研究方案,蹲点窗口与经办人员一起推演再造流程,促成了不动产登记由原来的3天压缩为50分钟。又比如,为破解开办企业审批部门多、流程多、证照多的难题,他带领工作人员抓住取消银行开户许可全国试点的机遇,组织攻坚小组挂图作战,在率先完成企业开办流程3个工作日内完成的目标后,又创新银行联合体进驻机制,实现开办企业全流程“一日一地”办结,进一步推动打造最佳营商环境。

  今年台州又重点推进了无证明城市创建。目前,全市已取消各类证明材料7285件,一年可为群众减免提交证明材料350万件次。基层干部和群众普遍反映,这项工作给他们大大减了负。

  金华市公安局警务技术三级主任王厚鑫——

  用身体挡在群众与爆炸物之间

  “我是金华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一名排爆警察。我这辈子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和爆炸物打交道。”金华市公安局警务技术三级主任王厚鑫说。

  因为家乡在井冈山脚下,“听党话、跟党走”,这句话从小就深深地烙在他的心里。在部队从事21年爆破工作后转业到地方,王厚鑫本想待在一个相对安稳点的岗位,但由于专业人才紧缺,组织上希望他能到排爆岗位,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这一干就是17年。

  38年来,王厚鑫先后参加了62次现场排爆,处置了1000多枚爆炸物,至今仍在一线。有同事开玩笑地说:“老王啊,你是全国年纪最大的排爆员了。”“我觉得,人民的平安和幸福总要有人去守护,只要组织有召唤,我会一直干下去。”王厚鑫说。

  排爆工作并不像电视剧里演的“剪红线还是剪蓝线”那么简单,每次行动都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即使有99%的把握,剩下的1%也要用生命去担当。

  在现场,他提到了自己最惊险的一次排爆经历,那是一次没有任何排爆装备保障的拆弹战斗。2008年2月,在义乌一个超市,他面对一个绑着石英钟、随时可能起爆的爆炸可疑物,用五分钟的时间排除了触动爆炸的所有可能性,“那是我人生最漫长的五分钟。”王厚鑫回忆道,“危险如影随形,所以干我们这一行的,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在排爆之前拍一张照片,失败了就当作遗像。”

  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一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几乎时时在流血、天天有牺牲。“我们甘冒生命危险不为别的,只为群众更安全、利益不受损。”王厚鑫还提起了另一次排爆经历,2018年3月,在金华一村庄发现一枚未爆航空穿甲弹,弹体大部分已钻入泥土,这种情况下就地引爆是最安全的处置办法。但边上都是农房,最近的只有3米距离,如果引爆就会造成周围近1/3的房屋炸毁受损。为了防止造成群众损失,他和其他排爆队员冒险徒手挖出这枚弹体,并妥善转移到安全位置销毁。

  “让我感动的是,回到村里,所有村民都在焦急等着我们安全的消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岁月静好,我们公安干警始终会扛责在肩、向险逆行。”王厚鑫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 冯一伦

标签: 干部;初心;表彰;群众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