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以屠呦呦为原型 浙产民族歌剧《呦呦鹿鸣》有哪些幕后故事
2019年07月02日 06:37:17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记者 曾杨希 见习记者 段松艳 实习生 张慕昭

微信图片_20190702111843.jpg

歌剧《呦呦鹿鸣》走进贵州黔西南州布依族村寨楼纳村受到观众欢迎 宁波演艺集团 供图 

  浙江在线宁波7月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曾杨希 见习记者 段松艳 实习生 张慕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近日,一部浙江民族歌剧《呦呦鹿鸣》走进贵州黔西南州布依族村寨楼纳村,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与广泛赞誉。

  《呦呦鹿鸣》讲述的是中国中医药科学家、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并提取青蒿素的故事。通过歌剧这一形式,表现屠呦呦百折不饶、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自2017年5月首演以来,斩获多项艺术大奖。 

  作为浙江省第一台原创民族歌剧,是什么让这部歌剧走出浙江,走进全国观众的心中?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约访了《呦呦鹿鸣》的主创团队,听他们讲述这部歌剧背后的故事。

微信截图_20190702112851.jpg

歌剧《呦呦鹿鸣》剧照 宁波市演艺集团 供图

  缘起

  她的“小草精神”打动人心

  2015年12月,入冬的斯德哥尔摩,寒风凛冽。在卡洛琳斯卡医学院的礼堂里,1700双眼睛热切地盯着一位来自中国的老太太,听她用带着宁波口音的中国话讲述发明青蒿素的艰辛历程。

  她叫屠呦呦,凭借对青蒿素的发现,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当时,宁波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建红正坐在台下。作为屠呦呦的老乡,邹建红和宁波媒体代表团受邀抵达斯德哥尔摩。据他回忆,演讲大概20分钟,一位头发半白的教授始终半跪着给屠呦呦举话筒,这个场景感动了很多人。

  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老太太全程都在说青蒿素,190次的失败痛苦她没有提,以身试药落下病根她没有说,她甚至不太讲自己,“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整个团队的荣誉。”

  “那种姿态一下子打动了我。”邹建红说,短暂的一周,让他有机会和这位诺奖获得者朝夕相处。

  他至今仍记得,在记者会上,屠呦呦立场坚定地回答各国记者的提问:“作为第一代共产党员,让国家富强起来是我们的责任。国家需要什么,我们的理想就是什么。”

  “我要让中国人都感到自豪,要让大家都走进剧院,感受屠教授的人格魅力,和‘小草精神’对话!”或许是荣耀时刻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或许是屠呦呦身上那股满怀深情的家国情怀和闪耀光辉的“小草精神”,这趟瑞典之行让邹建红暗下决心,要将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搬”上舞台。

微信截图_20190702113041.jpg

 歌剧《呦呦鹿鸣》剧照 宁波演艺集团 供图 

  创作

  用“匠心”打造一部好作品

  屠呦呦的“小草精神”之所以能穿越舞台,直抵人心。除了“小草精神”本身的力量之外,也离不开幕后主创团队的“匠心”。

  这是一支强大的主创团队。作曲孟卫东曾创作了《新闻联播》片头曲、《同一首歌》;编剧咏之曾创作话剧《飞啊飞》、歌剧《星海》、舞剧《红高粱》等作品;导演廖向红是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指挥朱曼被誉为当今中国最具活力的青年指挥家。

  为了不把科学家的故事写成流水账,咏之和郭雪这两位编剧把剧本从头到尾改了17稿,整整磨了大半年。为提高整支队伍的表演水平,导演廖向红45天没有离开宁波,手把手地教演员们表演;为了增强演员和乐队之间的默契度,指挥朱曼常常关掉大灯,让演员们在黑暗中更敏感地去捕捉声音。

  歌剧被誉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是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多种艺术门类的集成。演出需要有一流的合唱团、一流的交响乐团、一流的演员。歌剧《呦呦鹿鸣》团队最少时是220多人,最多时高达27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演员,而每一个人单拎出来,背后都有一个“升级打怪”的故事。

  比如,对于宁波歌舞团的专业歌剧演员来说,平时唱惯了意大利语、德语的歌剧,一时间摸不着唱中文的发声方法。为了表达到位,他们就自己私底下多花时间练习,练到发音和发声像说话那样自然。

LOCAL201803230805000179929026698.jpg

歌剧《呦呦鹿鸣》剧照 宁波演艺集团 供图 

  主演

  专注细节让人物“活”过来

  《呦呦鹿鸣》中,饰演屠呦呦的是著名青年歌唱家、海政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吕薇。

  和屠呦呦一样,吕薇也是“浙江的女儿”,同为江南女子,二人的形象气质十分接近。吕薇告诉记者,在参观屠呦呦在宁波的旧居时,她发现那里离自己爷爷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只隔了一条街。

  为了更好地刻画屠呦呦这个人物,吕薇做了许多案头工作,阅读了人物传记,到宁波中医药研究所近距离接触科学家,翻阅查看和屠教授的生活、工作有过交集的人的相关资料等。

  吕薇认为,所谓“有血有肉”的感觉都是细节在起作用,而这些细节则来源于她在做案头工作时的一个观察:屠呦呦这个人物其实有着很强的矛盾感,生活中的她似乎有些“不灵光”;科研工作中的她严谨专注,一丝不苟。

  想要这个人物“活”过来,就要凸显她身上的这种矛盾。为了体现她不做家务和孩子很少相处的事实,吕薇在动作上设计了一个小细节:孩子哭了,她去拍孩子,却恨不得两只手一起上,像拍皮球一样。而为了体现她在科研上的严谨,吕薇专门去学习专业动作,比如打开夹板取资料,戴白手套,试管怎么拿,显微镜怎么看。

  吕薇说:“越走近她,我就越越为她的精神所感染,这种感染不单单局限于舞台,更内化为自己的人生态度,成为永远的财富。”

责任编辑: 金林杰

标签: 屠呦呦;诺贝尔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