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爱国情 奋斗者】
崔兆举:从农家子弟到世界冠军
2019年07月22日 06:50:45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记者 张冰 通讯员 童伟宏

czj.jpg

已经成为“崔老师”“崔教练”的崔兆举,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瓷砖和工具。童伟宏 摄

  浙江在线杭州7月22日讯(记者 张冰 通讯员 童伟宏)这个夏天,是毕业的崔兆举在杭州度过的第6个暑假,也是他以母校教师、教练的身份迎来的第一个暑假。

  身穿印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组委会标识的黑色上衣和工装裤,脚蹬一双绝缘鞋,眼前这个浓眉大眼的年轻人,总是笑眯眯的。一张国字脸上透出成熟,又稍显青涩。

  21岁的崔兆举,已手握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近2年时间。2017年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崔兆举技压群雄,为中国拿下“瓷砖贴面”项目的首金。

  也正是这块金牌,见证了崔兆举从农家子弟一跃成为世界冠军,艰辛与荣耀并存;见证了这个来自泥水匠“世家”的小伙,走上与父辈、祖辈相似却又明显不同的职业道路,传承与创新同在。

czjscs.jpg

崔兆举在比赛中 受访者供图

  生在泥瓦匠“世家”

  “不读高中读技校”

  1998年,崔兆举出生在安徽砀山一个普通的农村。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从事建筑工作,是一名泥瓦匠。

  “我父亲和爷爷都是搞建筑的。”崔兆举说,从小耳濡目染,他对建筑也并不陌生。

  说起来,一切都是机缘巧合。

  青春期的崔兆举,至少不是传统意义的“好学生”。“我就不是读书的‘料’。”崔兆举话语中略带自嘲,又十分坦诚。

  2014年初中毕业后,崔兆举买了一张火车票,带着茫然独自离开老家。他报考了位于杭州的浙江建设技师学院。崔兆举说,按照中考分数,他有机会在老家的普通高中上学,但他不想这样继续下去。他想“逃离”,自己内心排斥那种“昏天暗地”的学习、生活节奏;而且,表哥、表姐曾在该学校就读,毕业后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

  尽管父母没有反对崔兆举的这一决定,但也对他“不上高中上技校”的选择表达了不理解和担忧,生怕儿子“毕业就失业”。

  事后的结果表明,父母担心的情况并没有发生。每当谈及此事,崔兆举总是表示非常理解父母的心情。他感谢父母培养了他从小独立的性格,也尊重了他的个人意愿。

  当年暑假结束,崔兆举背着行囊走进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成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名新生。此时的他和家人,对其职业前景最“大胆”的想象,就是日后崔兆举能有机会成为工地上的项目经理。

jc.jpg

崔兆举在集训基地检查作品是否平整 童伟宏 摄

  初次与瓷砖结缘

  4个月独自面对水泥墙

  入学第一年,崔兆举的学习、生活按部就班,日常所学课程,与日后钻研的“瓷砖贴面”没什么太大关系。

  转折发生在第二年。2015年,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比赛中,崔兆举凭手工绘图和模型制作拿了第一名。老师觉得他能力不错,也很有潜力,便推荐他进入学校为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苗子的集训队。

  尚不清楚“世界技能大赛”为何物的崔兆举,至此与瓷砖结缘。但当时的他,觉得集训又脏又累,而且每天面对瓷砖非常枯燥无味,甚至想着“早点被淘汰,好回去上课”。

  心不在焉的结果就是,集训队多次队内比拼,崔兆举总是成绩垫底。如果不是教练和老师认为他是可塑之才,崔兆举随时可能“如愿以偿”地被淘汰。

  教练和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动了崔兆举。曾经心不在焉的他,开始奋起直追,无论严寒酷暑,每天坚持练习十一二个小时。厚厚的工装裤磨烂了一条又一条,手上的老茧也越来越厚,他的成绩也很快提了上来,成功入选国家集训队。

  回想起在国家集训队的日子,崔兆举觉得那是人生一笔宝贵财富。

  “一轮又一轮选拔,到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真是难熬。”他说,尤其是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前的最后4个月,每天独自一人面对水泥墙。

  训练室里5块训练场地,每块场地3面墙,平均每面墙需要600块左右的瓷砖。那段时间,崔兆举每天要做的,就是按照同样的题目构图、贴砖、填缝、清理、思考、总结。把所有场地用完后,再把瓷砖全部铲掉,再开始新一轮的构图、贴砖、填缝、清理、思考、总结……

  “早晨5点多起床,一个人搬材料、训练,晚上10点多睡觉,每天都是这样。”崔兆举告诉记者,痛苦不仅在于孤独,还在于遇到瓶颈后,甚至感觉越练越差。有一次,碰到迟迟无法解决的难题的他,被身旁电扇的噪音惹恼,飞身一脚将电扇踹飞。但他冷静下来后,又继续在闷热的训练室里思考如何攻克难关。

  阿布扎比勇夺金

  毫米之间定胜负

  2017年10月的阿联酋阿布扎比,崔兆举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手握代表国家出战世界技能大赛的入场券,他明白,自己这辈子或许只有这一次机会,能以选手的身份站在这个舞台上。

  在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的集训基地里,崔兆举带着记者参观了一组按照当年题目加工出来的的作品,包括阿布扎比标志性建筑阿提哈德塔楼、阿联酋国徽图案和“2017”字样等,共3面墙的画面。

  “训练用的瓷砖150毫米×150毫米,比赛现场给的瓷砖长宽各多出1毫米。”崔兆举说,别小看这1毫米,这要求选手要根据实际情况构思图案比例,一旦出现计算失误等情况,极有可能功亏一篑。”

  “你看,这块瓷砖上有记号笔痕迹,比赛中是要扣分的。”崔兆举指着一处细节介绍,为严格把握作品精度,瓷砖切割前通常会画好轮廓。切多了,图案完整度受影响;切少了,就会出现眼前的情况。

  不平整的地方要扣分,墙面上有明显灰尘要扣分,图案弧度不符合标准要扣分,空白处有污染也要扣分……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赛场上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技能高手。而瓷砖贴面项目比拼的,正是选手把握细节的能力,在毫米之间决出胜负。

  4天的比赛,虽说在场上时间只有22个小时,但崔兆举和团队一刻也没闲着。在翻译、专家和教练的帮助下,他反复琢磨每一个细节,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构思。赛场上的他,凝神静气,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耐心解决每一个突发难题。

  成绩揭晓,当年19岁的崔兆举,终于将梦寐以求的金牌收入囊中,成为首个站在该项目最高奖台的中国人。

W020190722474120425638.jpg

崔兆举(右)和教练 受访者供图

  新时代继续追梦

  把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校园里,崔兆举感慨万千。尽管在这里学习了5年,但崔兆举并没有太多时间欣赏学校风光。绝大部分时间里,他不是在各大赛场施展身手,就是在集训基地潜心练习。

  如今,曾经的“崔同学”“崔选手”,已是“崔老师”“崔教练”。根据浙江省目前的最新政策,像崔兆举这样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还可以直接申报正高级工程师职称。

  实际上,载誉归来的崔兆举,也曾面临诸多选择。

  手握含金量十足的成绩,头顶“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等光环,不止一个人给他建议,毕业后到大企业谋得“一官半职”,高薪资、高职务等唾手可得。

  “是学校培养了我,给了我这么多机会。”崔兆举说,别人说的这些确实充满诱惑,但他选择留在母校,帮助学校培育新人,为“晚辈”当好榜样,把工匠精神传承下去。正是抱着这种心态,只要有时间,他就会摸索、总结新的技术方法,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人。

  采访崔兆举期间,大部分时候他都是面带笑容,偶尔也会跟别人说说笑话。但只要走进集训基地,开始指导那些既是师弟又是“徒弟”的苗子,他马上变得严肃起来。一旦发现哪个人做得不对、不好,他会耐心指导,也会严厉批评。

  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农家子弟成为世界冠军,成绩和荣誉的背后,既离不开个人努力,更离不开老师和教练的严格要求。在这些新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也体会到当年师长的良苦用心。

  “我们赶上了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好时代,就更应该努力。”在崔兆举看来,集训基地是庄重、严肃的场合,是他梦想起航的地方。他也相信,今后这里会走出去更多高技能人才,诞生更多世界冠军。

责任编辑: 沈正玺

标签: 水泥匠;世界冠军;崔兆举;世界技能大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