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老区巡礼】
一抹红色印初心 遂昌革命老区红绿融合绽新颜
2019年07月24日 06:36:21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见习记者 曾志恒 段松艳 记者 李沐子 王昊 李楠 董洁 华月倩

  开栏的话:烽火岁月,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生生不息的红色精神为浙江老区发展注入新动能,致富故事轮番上演,红土地日新月异。浙江在线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老区巡礼”系列报道,聚焦乡村振兴,集中展现老区新气象新面貌。

  浙江在线丽水7月24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曾志恒 段松艳 记者 李沐子 王昊 李楠 董洁 华月倩)1927年1月,浙西南第一个党支部在遂昌建立,播下了第一颗革命火种。从此,革命星火迅速燃遍整个浙西南。

  近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浙江成就主题采访活动之“老区巡礼”采访团来到丽水市遂昌县,在这片闪耀着光辉历史的红土地上,聆听一曲“浙西南革命精神”转化为乡村发展新动能的振兴之歌。

老人升旗2.jpg

每天早晨,朱宗鹤老人都会清唱着国歌升国旗 浙江在线记者 姚群 摄

  一抹红色印初心

  18年坚守,一个人的升旗仪式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浙西南群山深处,伴随着清唱的国歌声,一面鲜艳的国旗冉冉升起。

  位于大柘镇柘溪上村的中共遂昌党支部旧址泉湖寺内,这一幕每天都会上演。

  升旗的老人叫朱宗鹤,是泉湖寺唯一的管理员。从2002年起,这位有着63年党龄的老党员每天都会清唱国歌,迎着朝阳升旗,伴着落日降旗,不论严寒酷暑。至今已坚持18年。

  18年间,国旗换了23面,旗杆换了3根,拇指粗的旗绳换了4条。

  朱宗鹤老人告诉记者,小时候,就常常听长辈们讲起遂昌的光荣历史。84年前,这里曾是一片“红色的海洋”。

  1935年,刘英、粟裕将军带领革命队伍进入浙江,建立了以王村口镇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正是依靠着浙西南老区人民的支持和险峻复杂的地势,工农红军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敌人的猖狂进攻,谱写了长达三年的浙西南游击战争壮丽诗篇。

泉湖寺.jpg

泉湖寺——中共遂昌党支部旧址 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段松艳 摄

  一次偶然的机会,朱宗鹤从镇里发的党史材料中了解,泉湖寺竟然是浙西南第一个党组织的诞生地。

  上个世纪90年代,泉湖寺被当地一个养殖户用作养殖场地。“这样一个红色革命遗址没有被保护起来很可惜。”于是,朱宗鹤和镇上另外4名党员发起募捐,决定修缮泉湖寺。“没想到后来募捐到了24万元。”

  泉湖寺修好后,朱宗鹤成了管理员。为了让游客更了解遂昌县党的历史,朱宗鹤自愿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从小耳濡目染的朱宗鹤随口就能将红色故事娓娓道来。在他生动的讲解中,游客似乎也回到了那段烽火岁月。

  当被问及何时退休,朱宗鹤斩钉截铁地回答,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留言薄上,一位游客如是写道:“在这里,我看到了党员身上最亮的那一抹红!”

天后宫.jpg

天后宫——浙西南八一誓师大会旧址 见习记者 段松艳 摄

  做好红色旅游文章

  村民争创业,千年古镇焕新颜

  80多年前,“红色之种”在这里播撒;

  80多年后,“红色之花”在这里绽放。

  从遂昌县城出发,往西南方向驱车约50分钟,便来到了红色古镇王村口。几百年前,这个三溪之中的小镇因水运而闻名。革命危难时刻,一支红色部队在这里写下红色篇章。

  “当年鏖战此山中,热血染得乌溪红。”挺进师旧址、八一誓师大会旧址、苏维埃政府旧址……每一处,都见证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这些红色资源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王村口镇发展红色旅游的根本依托。”王村口镇党委书记斯科告诉记者。然而当时的镇区基础设施落后,王村口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率低、留不住游客的问题一度十分突出。“游客来了总是转一圈就走,产生不了经济效益。”

微信图片_20190724111951.jpg

王村口镇党委书记斯科在“1935文旅街区”接受记者团采访 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段松艳 摄

  2018年年初,王村口镇开展“1935文旅街区”复原工程项目。独门佳酿、红军大凉茶、宏济照相馆……历时半年,一条店铺林立的古街呈现在人们眼前。

  “把镇上和红色相关的店铺都集中到这里,差不多有40多家。”斯科说,这40多家特色小店,其中三分之二的经营者是镇上的居民。“古街不仅留住了游客,也让老百姓走上了致富新路,争相创业当老板。”

  “镇里不仅不收租金,每个月还补贴我们1000块。”做了35年竹制品的村民叶怡长告诉记者。去年6月,他把店面搬到了古街。“古街上来来往往的游客很多,生意一下子变好了!原来只做日常用品,现在做的多是游客喜欢的小物件。”

  叶怡长说,店面换个地方,就相当于重新创一次业。“现在店里常常供不应求,每个月能多挣1500多块哩。”

  如今,这条2018年7月才对外营业的古街,和红色遗址相得益彰,成为游客来王村口镇最热衷打卡的网红景区。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王村口镇就接待了游客16万人次。

微信图片_20190724113314.jpg

大田村游步道两侧绿意盎然 见习记者 段松艳 摄

  青山绿水流金淌银

  绿色发展,算出全国首笔村级生态账

  “有没有觉得我们这里的空气特别甜?”一走进大柘镇大田村,大田村党支部书记高桂松就笑呵呵地问道。

  “水源涵养,5152.19万元;气候调节,5449.46万元;负氧离子,8.44万元……去年,我们村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约为1.6亿元人民币。”紧接着,高桂松就给记者们算了一笔账。

  高桂松算的这笔帐来自一份报告。5月30日,由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丽水)“两山”学院共同发布的《遂昌县大田村GEP核算报告》正式出炉。报告显示,2018年大田村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约为1.6亿元人民币,这是全国首个以村为单位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报告。

  “从来没想过,山、田、林、水甚至空气都能换算成钱。”村民廖先生从小这里长大,但是这回事还是头一次听说。小溪河水穿村而过,百余亩古树阔叶林迎风而立,千亩生态茶园一眼望不到边,“真没想到我们从小就习以为常的东西有这么值钱。”

  “GEP核算让生态产品有了清晰价格,打通了‘青山绿水’转化成‘金山银山’的致富新路。接下来,大田村要根据报告做好今后发展的详细规划,切实把GEP转化为GDP。”高桂松说。

  不只是在大田村,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王村口镇开发了茶叶、木槿花、青钱柳等经济作物,其中仅茶叶一年的产量为288吨,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

  放眼浙西南老区,遂昌先后打造了4处国家4A级景区、6处3A级景区,以及茶树坪、大田等86个农家乐民宿村点,组成强劲有力的“绿色引擎”,推动遂昌实现“绿色崛起”。如今,遂昌的“绿水青山”正在流金淌银,源源不断变成百姓手里的“红票子”。

  “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今年6月,“浙西南革命精神”12字内涵表述语正式发布。在它的照耀下,一曲红绿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歌,将继续在流着红色血脉的浙西南大地上激情唱响。

责任编辑: 王艺

标签: 遂昌;红色;青山绿水;金山银山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