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比特量子芯片示意图 课题组 供图
浙江在线杭州8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曾杨希 通讯员 周炜)近日,浙江大学、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自动化所、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内单位组成的团队通力合作,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其实现全局纠缠,刷新了固态量子器件中生成纠缠态的量子比特数目的世界记录,推动了人类在量子计算的研究道路上又迈进一步,这一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
人类用了70年左右的时间,让经典计算机从笨重的机器变成了便携的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但还是有许多运算很难完成。不过,量子计算机可以。
在浙江大学超导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团队的实验室里,布满了错综复杂的管线、密集叠放的电路板、嗡嗡作响的制冷机……团队中的博士生宋超介绍:“这整个房间就是一台量子计算机,它的芯片“大脑”就在一个直径80公分的圆柱形大“冰箱”的底部。超导量子比特芯片设计、平台搭建、测控工作都在这里完成。”
计算机使用“0”和“1”进行信息存储与处理,作为表示信息的最小单位,比特在经典计算机中如同一个普通开关,或0或1。量子计算机则完全不同,由于量子纠缠与叠加,一个“量子开关”可以同时代表0和1,并被称为量子比特。“想象一下,一枚摆在桌上静止的硬币,你只能看到它的正面或背面;当你把它快速旋转起来,你看到的既是正面,又是背面。”宋超解释道,而一台量子计算机就像许多硬币同时翩翩起舞。
借助于显微镜,这1平方厘米的“大脑”——超导量子比特芯片露出真容。20个量子比特,均匀分布于中心谐振腔的周边,犹如由中心枢纽贯通的各个支路。
“这是我们实验室迭代的第四代电路设计方案,目标是让任意两个量子比特之间都能进行直接‘沟通’,实现全局纠缠。”芯片的设计者之一、浙江大学本科生张叙说。这样的芯片则是由中科院物理所李贺康博士制备的,他在近期作为博士后加盟浙大,有望在浙大微纳加工中心做出更复杂的芯片。
浙大科研人员在量子计算实验平台边讨论 通讯员 卢绍庆 供图
实验团队利用这一芯片生成并标定了18比特的全局纠缠的GHZ态,以及20比特的薛定谔猫态。在短短187纳秒之内(仅为人眨一下眼所需时间的百万分之一),团队捕捉到20个人造原子从“起跑”时的相干态,历经多次“变身”,最终形成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状态的纠缠态。
“形象地说,就是一只由20个人造原子构成的‘猫’,薛定谔猫态。”宋超说,论文标题中,团队用了“薛定谔猫态”来描述捕捉到的现象。操控这些量子比特生成全局纠缠态,标志着团队能够真正调动起这些量子比特。
在实验控制条件下,20个人造原子集体从零时刻起跑后的相干演化动态过程的捕捉。
A和B图分别为理论预测和实验观察结果。C图为根据建议在新视角下对5组份薛定谔猫态的重新描绘。课题组 供图
多么“璀璨”的187纳秒,见证了人类在量子计算的研究道路上的重要进步。尽管实验室中的原型机仍像摇篮中的婴儿,到其长大成人发挥作用还需有漫长不懈怠的培养过程。但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未来几十年内,量子计算机将从理论走向应用,在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大规模计算难题上大显身手。
浙大物理系博士生宋超、中科院物理所许凯副研究员和博士生李贺康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物理所范桁研究员、郑东宁研究员和浙大王浩华教授为共同通讯。这一研究得到了浙大“双一流”建设专项经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重点研究计划的支持。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