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的追寻——720°VR记录红色梦想》系列报道⑤

在南湖之畔 读懂深植血脉的红船精神

发布时间: 2021-06-18 11:23:22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郭涛 牟嘉

  编者按:

  从1921到2021,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伟大,中国人民从觉醒到奋进。

  建党百年之际,浙江在线在浙江省委网信办、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的指导下,特别策划推出《穿越百年的追寻——720°VR记录红色梦想》系列报道。进山村、上海岛,我们穿过硝烟弥漫的战场;到港口、下车间,我们来到激情燃烧的岁月。

  无论是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阶段,或是热血沸腾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一往无前的新时代,总有光芒在引领着我们。

  在这里,见证坚守信仰的力量,重温追逐梦想的努力。

为取得最佳观看效果,请选择4K画质,手机建议横屏观看

浙江在线记者 郭涛 牟嘉 发自嘉兴

  春末夏初的嘉兴,微风不徐不躁。阳光已经颇有些温度,洒在城东东门立交桥下的狮子汇渡口。

  从这里坐上摆渡船,沿水路行进数分钟后进入南湖,换乘画舫便可抵达湖心岛。

  100年前,一群年轻人就是从这里登船,在南湖湖心岛附近的水面上,完成建党伟业。

  渡口沿岸的柳树已经有些年数,枝干粗壮。叶生叶落间,它记录下了当年隐秘而伟大的时刻,也见证着一批又一批循迹而来的追寻者,在这里重温使命,重读初心。

  一条红船,记录中国革命于无声处起航

  当年,年轻人们从嘉兴城东的老火车站下车,朝西南方向穿过宣公路。跨上路西侧的宣公桥,穿过嘉兴县古城门春波门,南行数米,到达狮子汇渡口。

  如今,宣公桥已踪迹难寻。站在嘉兴环城东路和中山东路交界口附近,脚下是水波荡漾的护城河。抬眼望去,东北方向是当地著名的五芳斋大楼,往南,柳树枝叶繁盛,掩映着河岸一路伸展向远方。

  东岸错落着茶楼、亭台,西岸有一座扇形的小码头,那便是狮子汇渡口了。

  渡口前的开阔地带,矗立着一组一大代表的铜像。雕塑比真人略大,神态鲜活,栩栩如生。有的坐在码头台阶上,凝神细想;有的打着手势,侧头交谈。

  唯一的一位女性盘着发髻,正快步走下台阶,迎向一艘拖艄船。拖艄船慢慢驶向南湖,事先雇好的一艘画舫已在那儿等候多时了。

  踏上南湖湖心岛,沿绿草掩映的小径绕过山石,眼前豁然开朗。烟雨楼面湖而建,一艘棕黄色的单夹弄丝网船静静停靠在岸边。它并不是红色的,之所以叫红船,是取其精神寓意。

  南湖革命纪念馆解说员富稚钧说,当年南湖上游船较多,一大代表们具体乘坐哪艘已不可考,后来根据回忆和相关史料记载,于1959年仿制重造了这艘船。红船船身并不大,长16米,宽3米,分为前舱、中舱、房舱和后舱四个部分。当时的会议就是在中舱内召开的。

  娓娓讲述声回荡,我们的视线仿佛穿越百年,看到了西南边的平静湖面。

  在那里,红船帘幕低垂,船头坐着眼神机警的女子,船内依稀传来压低声音的庄严呼号,让人不禁胸怀激荡。

  一个小村,托起嘉兴普通村民的幸福生活

  红船精神的内涵,铭刻在每个嘉兴儿女心中,引领他们勇于担当,争当弄潮儿和领跑者。奋斗带来的丰硕果实,也反哺着这片丰饶的土地,让每个嘉兴儿女,都能有充分的幸福感、获得感。

  从南湖出发往西南方向50公里左右,到达海盐县通元镇。这是一个红色资源丰富的农业大镇,1940年,海盐县第一个党组织在通元镇彭家堰诞生,海盐革命的强大合力从此汇聚。

  如今,这个红色村庄,碧水清澈、民居整齐,村道平整宽阔、田野生机勃勃。走进村民周六宝家小院,一盆盆蔷薇开得正好,盆景、绿植装点得小院生机盎然。自从村里开展美丽庭院建设活动,村民们纷纷建起了自家的“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村子的环境面貌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村口融禾农业基地边,村民范学芬正在休息。她家的土地已经流转,每亩地每月能拿到800多元的补贴。在家太闲,她在家附近的融禾农业公司找了个活,干得很开心:“上班走路只要几分钟,还包中饭。”

  跟范学芬一起来做工的老阿姨还有不少,她们的小日子过得非常惬意。村里有活动室、医务室、健身中心、还有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文化礼堂经常有演出、有活动,还要放电影。村口的204路公交车,一部车直接坐到县城,很方便。

  村党总支书记陈余良介绍,近年来,雪水港村按照 “在提高县域经济实力上当好示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当好示范、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上当好示范”的要求,将党建引领、文化传承、产业强村融为一体,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06年,村民人均收入不到1万元;2020年,这个数字达到了近4万元。

  越来越多像范学芬一样土生土长的村民,过上了精神内涵丰富、娱乐生活多样、公共服务无微不至的幸福生活。

  一座创业园,勾勒嘉兴聚才引智的美好蓝图

  100年前的那艘红船,凝聚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100年后的现在,嘉兴人更是以红船精神为指引,勇于创新、不断突破,用科创引领、开放包容,描绘着嘉兴经济发展的蓝图。

  位于嘉兴东北部的嘉善,地处江浙沪交汇处,是浙江接轨上海的第一站,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在这里坐上公交车可以直达南湖,到上海枫泾也只是一部公交车的距离。

  这里的开放与包容,温州人蔡万世体会非常深刻。

  中科院博士毕业后,他在北京创立了万吉泰康,是国内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捕获技术企业。因为客观因素的限制,企业外迁意愿非常强烈。

  去了一些地方,总感觉有一层坚硬的壳,“对方介绍的内容,在网上都能查到。问得再细些,就没有了。”

  所以,当他与浙江来的招商引资人员接触后,非常惊喜。在他眼中,这些嘉兴的党员干部,跟省外的非常不一样。他们热情,主动,对情况了如指掌。不起眼的细节,他们都能做好预案;沟通中出现问题,很快就有反馈。“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服务型的政府。”

  这些党员干部的负责和担当背后,无不有深植入血脉的红船精神的强大支撑。

  很快,蔡万世果断把企业落户在了嘉善的上海人才创业园。

  近年来,嘉善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2020年,共签约项目273个,总投资超1900亿元,为历年最多。

  越来越多像蔡万世这样的高端人才,带着企业落户嘉善。他们带来的技术和理念,正不断提升着嘉善的发展底气。

  寻访感悟:

  嘉兴采访期间,无处不在的红色元素,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机关、企业、村头、巷尾……红船标识随时随地可见,勇于担当的红船精神已经深植血脉,外化为嘉兴万千儿女的实际行动。

  在丰水村,两个老支书李邵良、张卫芬领头实现大棚数字化改造,带着村民种西瓜、搞稻虾套养,东奔西走给几百亩香芋找到销路。

  在上海创业园,招商引资干部积极跑腿、解困、提供便利,引入大量高端企业和人才落户,为这片“地嘉人善”之地注入新动能。

  党员干部们的担当背后,红船精神已化为基因,引领嘉兴踏浪前行。

编辑: 黄咏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