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2 20:27:59 浙江在线 记者 翁宇君 见习记者 陈雷
编者按:11月,网络购物进入涨潮时间,步入第13个年头的“双11”依旧热闹。不过,热闹之下,尾款人们似乎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有人兴致勃勃而来,热情加入购物的狂欢;也有人趣味索然,看淡了“剁手”的快乐。“双11”前夕,浙江在线记者特地带着问题去寻访不同的尾款人,尝试解读这场购物狂欢下的“人来人往”。
浙江在线11月2日讯(记者 翁宇君 见习记者 陈雷)又是一年“双11”,满减、折上折、会员福利、限时抢购烘托出浓烈的购物气氛,但一部分消费者似乎想远离这份热闹,拒当尾款人。
近日,浙江在线记者发现,在某社交平台上,#不参与双十一行动#连续多日居热门话题榜第二位。701篇讨论内容、71.8万次浏览量,一句“不买”似乎戳中了不少“双11编外人员”的心声,一位网友在讨论中感叹“双11正在失去年轻人”。这部分避开“双11”的年轻人到底被什么劝退了?
某社交平台的相关话题区
烦了!“套娃式”优惠劝退消费者
“双11”抢先购,活动价3790,券后3760元!平台年度会员,折上9.5折预计再省188!满3800减300元消费券凑单可用!距离活动结束还有36小时56分钟30秒!
这是某电商平台上一款牛皮方根小红鞋显示的优惠信息,也是各大平台“双11”优惠的一个类似“配方”。商品优惠、店铺优惠、跨店满减、 平台折上折、社交游戏红包……区别于曾经的单一商品抄底价,近年来“双11”的玩法日益复杂。
凑满减增加了莫名其妙的额外消费,不凑满减又错过了唾手可得的优惠,“双11”熬的夜大多与此相关。“昨晚真的被凑满减折磨,套路太多了”,街头采访中,消费者吴女士提起昨晚的网购经历不禁苦笑。在吴女士看来,买东西像“考数学”的购物体验让剁手“一点都不痛快”。
消费者杨女士(右一)
不痛快,消费者就逐渐不买单。“打开计算器在那按来按去,真的烦,而且懒得去算,有时候也省不了多少钱。”消费者杨女士表示。
除了套娃式优惠,屡次被吐槽的还有各大电商平台的红包游戏。“还是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在#不参与双十一行动#的话题中,网友贝塔表示。“我以为某平台今年赚红包不需要拉人,不需要助力,只要勤勤恳恳看广告,兢兢业业掷骰子就可以了,而且每天看了40多个广告之后也赚取了一定份额的红包”。网友路呦呦表示,10月26号之后,他发现该平台的游戏规则依旧走向组队PK,此前获取的红包也只能成为PK的门票。
面对复杂的游戏套路、“套娃式”优惠,失望与不快之后,不少消费者被劝退。
倦了!铺天盖地购物节冲淡热情
悄然带走消费者的,还有双11的竞争者们——年货节、情人节、三八女王节、吃货节、母亲节、啤酒节、年中大促、七夕奇妙物语、开学总动员、双十二……以某电商平台为例,据浙江在线记者不完全统计,从一月到十二月共有大小购物节80余个,种类涉及法定节假日、特定品类商品、节气等等,时间跨度从3天到一个月不等。平均到每个月,这意味着消费者几乎每个月都可以过6个以上的购物节,再考虑不同平台的叠加,这意味着消费者的一年四季都被购物节所围绕。
“各种节,太多了,基本我各种时间想买的时候,其实都会有一些优惠。所以也不会觉得双11优惠力度很大。”姜先生表示,“而且其实也不是特定某一天特别优惠,现在都是购物季。”
“之前每年基本会买个两三千东西,今年还没买,感觉平常折扣也挺多的”“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好像没什么欲望吧”“没啥感觉,想买的平常都买了,也不会专门等双11”,街头采访中,多位受访者提到这种倦怠的心态。
消费者张先生
当大节小节成为一年的常态,当优惠券铺天盖地,消费者对双11似乎不再“感冒”。加之疫情催化下,线上消费进一步嵌入生活日常。向需求回归、理性购物成为不少消费者的选择。“像我们年轻人很多消费是超前消费,但超前消费总归是有一些代价。分期支付有时候看似是每个月不多,但加起来就很可观了”,消费者张先生表示自己并不愿意被叠加的尾款困扰,“消费本身没有错,推动内需确实是需要消费,但是不要盲目吧。”
9.19万亿元,同比增长18.5%,这是我国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数据,包含了你我他前9个月的线上购物消费。线上消费并没有降温,只不过流量似乎早已不再独宠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