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5月5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陆逸超 编辑/沈正玺) 烟雨朦胧的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因为一人一骑的到来,打破了往日的宁静。
今天上午10点,68岁的摄影家刘世昭完成了他的圆梦之旅。在过去67天时间里,刘世昭蹬着一辆自行车沿京杭大运河骑行了2100多公里,从北京恭王府一路骑到了杭州拱宸桥。
如果说35年的首次骑行,是一段探索之旅的话,那么此次再度追梦,刘世昭的镜头里记录的则是过去35年里祖国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35年前的404天和5000多公里
老刘骑着"大二八”展开探索之旅
头戴红色运动头盔,架着一副黑色防风镜,脚踩钛合金公路自行车,相比35年前首次踏上运河长征,如今的刘世昭的骑行装备可以说是"鸟枪换炮”了,唯一不变的,是自行车后架上驮着的相机和三脚架。
1981年,时任《人民中国》杂志摄影记者的刘世昭和同事、文字记者沈兴大一起,为了一个采访任务,从北京出发,沿着全程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骑了整整404天。两人沿途采访了53个县和77个村镇,访问上千人,骑行距离长达5000多公里。
"当时骑的是加焊了铁筐的28寸飞鸽自行车,后面驮着上百斤的行李。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首先找的就是当地的建设局,要地图找线路,然后去当地的历史文化景点采访拍照。30多年前,我们工资才43块一个月,所以一路上只能住小旅馆,在街边啃烧饼吃面条。”回忆起当时的一路艰辛,刘世昭笑言早已是记忆深处最宝贵的财富。
在刘世昭的电脑里,以"大运河”命名的文件夹有五六个,里面存储着数千张照片,记录着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
之后的30多年里,刘世昭走了很多也拍了很多,但大运河一直是他心中的牵挂。2014年6月22日,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这一下子激起了刘世昭内心深处"重走大运河”的强烈愿望。通过众筹以及朋友的帮助,今年2月28日,刘世昭从北京恭王府正式启程,开始了他时隔35年的圆梦之旅。
35年后有收获也有遗憾
老刘为杭州点赞
腰板挺直,精神矍铄,站在记者眼前的刘世昭,很难让人联想到他68岁的年龄。"我在北京上下班,只要不下雨,每天都要骑车30公里,坚持了30年了。”所以一路骑来,让刘世昭感觉最深的并不是体能跟不上,而是许多35年前镜头记录过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了。
"骑行不难,遗憾不少,对于我们这样的摄影记者来说,镜头记下的就是历史。”刘世昭告诉记者,这次骑下来,很多以前拍过的事物都找不到了,"比如不少地方为了搞旅游,建起了所谓的千年古镇,但我35年前去的时候,根本没有这样的古镇,不少地方还把原住民都迁走了。"刘世昭坦言,城市的发展固然重要,但同样不应该忽视运河文化的传承。
今天上午,刘世昭90高龄的母亲也来到运河广场欢迎儿子,由于母亲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因此刘世昭对于杭州并不陌生,"应该说过去30年杭州的变化是非常大的,但对于西湖、大运河又保护地非常好。这么多年了,站在宝石山顶望西湖,景色依然美丽。”
作为大运河的最南端,在刘世昭的印象中,35年前的拱宸桥和大多数改革开放前的城市一样,还是一片充满烟火气的地方。沿岸泊着连片的渔船,早上还能看到不少市民来河里洗马桶。"两年前大运河申遗成功,杭州作为最重要的沿线城市之一,肯定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现在桥还是那座桥,但两岸的老百姓生活质量却大不一样了。”刘世昭笑言,未来两天,他要好好在杭州逛逛,用镜头纪录运河两岸的变迁。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