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5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金许斌 实习生/滕一韬 编辑/沈正玺)今年是浙江著名文艺家、翻译家黄源诞辰110周年。
今天上午10点,纪念黄源诞辰110周年暨长篇纪实文学《黄源传》首发活动在杭州西子湖畔的黄源旧居举行,来自各地的文艺"大腕”集聚一堂,共同缅怀黄源先生。
从杭州西子湖畔的连横纪念馆穿过,出后门上山,经过一段曲折小径,就到了黄源纪念馆。
上午10点,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豪”们集聚一堂,围坐在黄源曾看书写作的大院里,共同纪念黄源诞辰110周年。
"我父亲出生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一生经历了时代的伟大变革,他为中国文艺的推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黄源儿子黄明明将父亲的事迹娓娓道来。
30年代初,黄源在上海与矛盾、巴金等一批进步作家携手,以《文学》、《译文》等刊物为阵地,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卓越贡献。
60年前,刚成立便濒临倒闭的浙江昆剧团为了"救活”自己,改编排演《十五贯》在北京首演。因为《十五贯》独特的唱腔和韵味,瞬间在北京走红,浙昆的发展也走上了正轨。
而黄源正是《十五贯》这出大戏的主创之一。
2003年,黄源在杭州逝世。中国文坛从此少了一抹亮眼色彩。
今天的活动除了缅怀黄源先生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环节——国内首部以黄源为写作对象的人物传记《黄源传》正式发布,作者包新旺是一名来自乐清的文人。
2006年筹办陈学昭、黄源、林淡秋三老诞辰百年纪念活动时,包新旺就萌发了撰写《黄源传》的想法。
2009年春,《黄源传》初稿完成,被列入"青年作家文丛”出版计划。在黄源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临近之时,这部传记终于完稿。
包新旺告诉记者,之所以要写黄源,是出于三点考虑。首先是为回望上世纪30年代的文坛,表达对日渐远去的"黄金时代”文学的敬意;其次是梳理黄源先生富有先声意义的文艺思想,追溯与再现上世纪50年代黄源可圈可点的工作业绩;最后是出于黄源先生至今无传的考虑。
写作过程中,包新旺梳理了许多与黄源有关的文献、信札、日记和影像资料,采访了许多老领导、专家学者以及黄源家属。力求让史实更严谨一些、表述更客观一些、语言更质朴一些,尽可能真实地展现老人丰沛绵长的一生。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