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临安5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李鹏 实习生/丁桂花 制图/周舸 编辑/汪江军)唰、唰、唰……每个凌晨天刚毛毛亮的时候,杭州临安一个小山村的村前巷尾,总会出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快速而有力地挥舞着扫帚,身后留下的路面干干净净。
这个身影不是清洁工,而是村里60岁的村支书郑校林。从2004年至今,他无数次重复这样的动作,扫坏了近200把扫帚,愣是把一个只有130户人家的小小泥巴村扫成了“全国文明村“,连远在欧洲的法国友人都跑来考察取经。
“泥巴村”出了个“扫帚书记”
12年扫坏近200把扫帚
泥川村这个名字一般都是外边的人叫,村民方言都叫“泥沟里”,翻译过来,就是泥巴村的意思。
泥川村是个小山村,不显山不露水,甚至有些偏僻。从临安市区走S13省道,开20分钟的车,还要穿过2个村子,一直开到山沟沟里头才到。村子也不大,只有130户人家,506口人。
可谁敢小瞧泥川村?虽然这里以前“山不比别村美,水不比别村甜,人也不比别村多”,可现在却是大名鼎鼎的“全国文明村”、“浙江省园林绿化村”、“杭州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各种荣誉加身。
拿了这么多荣誉,这个小山村凭啥?临安市文明办副主任沈向荣说,偏僻山村大变样,无非是村支部团结肯干,战斗力强,再往深了说,村子的“带头人”不一般。
泥川村的“带头人”叫郑校林,今年60岁,村民送他绰号“扫帚书记”。就在几天前,他刚刚上榜今年5月的敬业奉献类“浙江好人”。
5月的太阳算不上火辣,可初见这位“扫帚书记”时,他俨然是一张被晒成褐色的脸。握手时,明显能触摸到这位身材瘦削男人手里的老茧。问起绰号的由来,他嘿嘿一笑说,“开始是村民瞎起的,后来就传开了”。
郑校林说,以前村子实在“邋遢”地不像话,鸡鸭猪整天都在村巷里转悠,到处都是脏东西。
2004年开始,中央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上头开会一回来,郑林书就开始琢磨整治村里卫生这个事儿,村里开了几次会后,他拿着把扫帚就上街了。
“光是嘴皮上说要干这个,干那个,哪个人会听你的,要我说就直接干,带头干,天天干,就不信没人跟着干”,郑校林说这就是他最初的想法。
这一扫,就是12年,至今已经扫坏了近200把扫帚。
扫出“好家风”带来致富经
泥川村变身“全国文明村”
村支部委员胡晓亚讲了个小故事。
有一回,外面有个考察团进村,来得很早,看到村口有个村民拿着扫帚走过来,以为是清洁工,就问他“你们村支书郑书记家在哪儿?”,没想到清洁工说,我就是村支书,后来“扫帚书记”就传开了。
现在的泥川村,再也不是过去那个“泥巴村”了。停车走进村里,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连一片垃圾都看不见,开车的司机师傅说,这里“连吹来的风闻起来都有点香的”。
回想起刚开始扫地的时候,有的村民都不理解,还有人在背后说闲话,以为他坚持不了多久。后来,村里从他一个人扫,变成村干部都跟着扫,再后来村民家家户户都跟着扫,全村人心一下子都齐了,村里卫生立马大变样。
“郑书记这一招够绝,他天天一大早出门扫地,风雨无阻,大家看到了,不仅不好意思乱扔垃圾,还开始主动管起自家门前的卫生。”村民杨丽娟说。
搞好卫生后,村里又齐心协力搞起了基础设施和生态村建设,不仅实现了道路硬化和路灯亮化,还全面实现垃圾分类和截污纳管,甚至还建起了微动力生活污水净化设施……
把村子弄干净有什么用?能致富吗?记者问道。
可是眼前村民的富足生活和实实在在的数据,又让人不得不相信两者的确有直接关联。2004年,泥川村人均纯收入是8000多元,到了去年,这个数字已经是28011元,高于杭州市农村人均纯收入。
郑校林坦言,泥川村没啥企业,交通上也不在公路旁边,山沟沟里要想大发展,只能从人身上下功夫,把精神文明搞起来,把人的潜力挖出来。
临安市文明办副主任沈向荣说得更直白。“郑书记这个扫把不光是扫地,还是扫心,扫的是人心和决心”,通过改造村里的环境,村子的人心也就齐了。
在郑校林的带领下,泥川村在临安率先搞起了“好家风”家庭评选,村里每家每户撰写家训家规和家风故事,把装裱好的家训和全家福挂上厅堂,整个村子和睦得像个大家庭,村民还一起拍了全家福,挂在村口。如今的泥川村,村庄美如画,邻里如一家。2015年初,还一举摘得“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看中了泥川村优美的人文生态环境,经过多次考察后,今年杭州一家健康咨询类公司决定,在泥川村里投资1.3亿元人民币建设老年服务中心。
法国市长进泥巴村考察取经
惊叹:小村庄竟超过大城市
这个小山村的巨变,越来越引起外界的注意,来考察取经的人群越来越多,郑校林“扫帚书记”的绰号也火了起来,介绍经验时,他有时也会笑着说,“这个村子是用扫帚扫出来的”,泥川村村民的精神也被称为“扫帚精神”。
不仅在浙江,泥川村的“扫帚精神”还得到了兄弟省市的关注。去年9月,安徽省马鞍山市专门邀请郑校林作生态建设经验介绍,泥川村还跟马鞍山市桃花村结了对子,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泥川村的变化。甚至引起了外国友人的关注。去年2月,法国欧贝维利耶市副市长让·莫尼诺就冒雨踏访了泥川村,让·莫尼诺是该市分管环保的副市长,在参观村子时,这位市长对一旁介绍的郑校林频频竖起大拇指。
他面带惊讶地说“真没想到,你们村这么干净,污水净化、垃圾分类和节能环保也做得这么好,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城市……”
今年,郑校林刚满60岁,每天早晨,他还是跟过去一样,穿衣洗脸,拿着把扫帚出门去。近年来,泥川村变化大,他的任务也重,小女儿一直劝他别干了,“干支书又没多少钱拿,还那么拼,搞坏了身子咋办”?
可郑校林说,大家选你当支书,你能说不干吗?
提起以后,他告诉浙江在线记者,扫地这个习惯,他会一直坚持到老,直到身体拿不动扫帚为止。“文明村得来不易,一次懈怠就有可能前功尽弃,退休了我也会一直扫,这样对后来的人也是一种示范,泥川村要越来越美,决不能退步。”郑校林说。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