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资料图)
浙江在线德清5月2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张冰 通讯员/刘力 首席编辑/赵洁)从10到216只,一度在浙江绝迹的“东方宝石”朱鹮,用8年时间在德清下渚胡繁衍出一个庞大家族。
今天,浙江省林业厅联合德清县人民政府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世界濒危保护动物朱鹮在浙江野外重建种群工作取得的突破进展。
“东方宝石”重回浙江已经8年
浙江朱鹮总数量提前2年突破200只
浙江是我国朱鹮的历史分布区,是朱鹮的故乡。至上世纪50年代末,环境的恶化和栖息地的破坏,造成浙江朱鹮灭迹。2008年4月16日,从陕西省楼观台引进5对10只朱鹮运抵浙江省德清县下渚湖,由此拉开浙江朱鹮人工迁地保护暨野生种群重建工程的序幕。
在省林业厅、浙江大学、德清县等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截至今天,浙江朱鹮数量已经达到216只,预计5月底繁殖期结束时,这一数字将突破220。
在216只朱鹮中,有43只属于野外种群。2014年,浙江野化放飞了33只朱鹮,放飞成活率高达97%,去年还成功孵化雏鸟1只。“今年,朱鹮野外种群自然繁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德清县副县长闻洪泉介绍,目前已经监测到野外筑巢5处,产卵17枚,自然孵育小朱鹮10只。
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王章明告诉记者,浙江朱鹮总数量提前2年实现突破200只的目标,意味着浙江德清朱鹮野外种群重建项目经过8年的努力,取得了从人工繁殖到野外放归,最后野外生存,并自然繁殖的突破性进展。这不仅对国宝朱鹮的拯救保护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更是我省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拯救保护工作的成功典范。
朱鹮靠气味找对象
基因评估让朱鹮野外生存能力大幅提高
“我们已形成一套成熟领先的朱鹮人工驯养繁殖技术,不管是人工繁殖朱鹮的存活率还是整体种群质量都远远高于国内外同领域其他朱鹮种群。”浙江大学方盛国教授说。
方盛国介绍,团队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基因研究,发现朱鹮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经可以通过气味辨别彼此之间的血缘亲疏,从而找到合适的配偶。为了提高受精率和繁殖后代存活率,浙江首次利用自行开发的遗传基因型信息平台,将能够匹配的个体散放在一个较大的笼网中,让朱鹮自主选择配偶繁殖,从而使朱鹮受精率和出壳幼鸟存活率都得到大幅提升,遥遥领先于国内外其他朱鹮种群。
与此同时,在朱鹮野外放飞前,专家团队会通过自行研发的野外生存力遗传基因评估系统,挑选适合在野外生存的个体,从而大大提高了野外放飞的存活率。
视频监控拍下朱鹮给雏鸟喂食的画面
浙江濒临危险的珍稀野生动物还有近200种
“五水共治”让珍稀鸟类有更多栖息地
华南虎、扬子鳄、中华凤头燕鸥……除了朱鹮,浙江还有很多珍稀野生动物。据调查,浙江陆生野生动物分布有126科689种,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18种、二级保护97种,列入中日、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种类分别为178种、56种,分别占总数的78%、69%。
目前,浙江濒临危险的珍稀野生动物还有近200种,有的甚至已经面临绝迹,其中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有64种,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如华南虎在省内的野生种群已经绝迹;金钱豹、斑羚、藏酋猴等已难觅踪迹;中华秋沙鸭、眼镜王蛇等数量极少;云豹、野生梅花鹿等分布区域极为狭窄。
为了拯救和保护这些濒危物种,浙江积极实施极小种群野生动物拯救保护工程,使一批濒危珍稀的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例如,2004年在宁波象山首次发现全球不足50只的“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如今已在韭山列岛和五峙山列岛形成稳定的繁殖种群,种群数量已接近百只;野外已灭绝的我国特有虎种华南虎,2015年在杭州野生动物世界顺利产仔,成为浙江首次成功人工繁育的第1只华南虎。
“五水共治”等工作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鸟类选择到浙江栖息。2016年浙江省冬季水鸟同步调查共记录到179种鸟类,总数量13.5万只,其中不乏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卷羽鹈鹕、黑脸琵鹭等世界性濒危鸟种。
值得一提的是,在玉环漩门湾湿地的一个观测点,单次就记录到70只黑脸琵鹭,在杭州湾湿地也记录到近百只琵鹭,如此大规模的琵鹭种群记录在浙江历史上实属罕见;有着“国鸭”之称的中华秋沙鸭对生境要求非常苛刻,随着“五水共治”工作的推进、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以及野生动物野外监测工作的加强,目前在我省发现越冬栖息地扩增至6处。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