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黎)日前,记者报道了著名考古学家牟永抗去世后,留下的三只箱子的故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对手稿、标本陆续整理,日后将存档于所里的档案馆,这里既是这位浙江考古开拓人的“娘家”,而珍贵的资料又能为所里的后辈所用,延续了文物的生命。
昨天,浙江省档案局的工作人员给记者打来电话问道,除了留在所里的文物之外,牟老家里是否还留有一些手稿没有整理?作为一个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文化单位,他们很愿意帮助家属一起整理存档,让零散的手稿有一个规范的去处。
虽然很多文化大家身边,有助手、学生以及各种机构的支持,他们的遗稿不至于散失,有集中的整理和妥善的去处。但事实上,也有一些文化老人身边缺乏单位、机构的支持,也没有条件建立纪念馆。
由此,记者也想到一个问题:文化前辈们留下的珍贵手稿、资料,都还好吗?是否都找到一个妥善的地方安放?
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它们延续文化生命,保存历史记忆?
陈桥驿家的东西按原位保存
相当于一个小型纪念馆
记者和牟永抗先生的女儿联系,她说,家里的手稿和资料确实有一些,这几天,她会和哥哥商量一下,再给档案局回复。
把老人的手稿著作整理后保留在家里,对很多人来说,是出于一份感情的留念和记忆。
历史地理学家、郦学泰斗、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先生去世两年了。他家的客厅,一直是先生读书、写作、看书的地方。记得两年前去先生家采访,他静静地靠在沙发上,看稿、改稿,被身后书架上“层峦叠嶂”的书包围着。而就在他去世前一天,他在沙发上改一篇论文改了一半的。两年过去了,那篇论文依然原封不动地放在沙发上,笔搁着,仿佛先生没有离开。
陈桥驿的女婿周复来告诉记者,家里客厅的东西,纹丝不动,“从感情上说,这两年每逢过年过节,或者纪念日,经常会有老师、学生来,看一看先生留下的书稿。”所以,陈先生在客堂间的书架,还有卧室的东西,一动不动,相当于一个小型纪念馆。
但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保存在原位的。
先生在家里遗留的东西很多。他床底下还有两箱子县志、市志一直没有整理过。浙江图书馆曾跟周复来提出过,希望能在馆里集中保存,同时,著作也会单独辟出一块地方保存,让它的受众面更大,让更多普通人从先生的思想中获利。周复来说,他和家人会整理之后再决定。
陈桥驿留下的手稿也很多,“有近3000万字,全是先生一手写的,没让任何人誊抄过。”周复来说,因为陈老是绍兴人,所以,百分之九十的手稿著作都保存在绍兴城建档案馆,规范科学地保存,也方便大家查找。
至于实体的书稿,如何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整理出版也是一种方法。周复来说,这两年,他和陈桥驿的学生、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范今朝一直在整理遗稿,准备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陈桥驿全集》。编审最近告诉他,目前已经编辑完成了四分之三。
而除了档案馆、图书馆之外,还有一些私人机构也会保存遗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很熟悉的木心美术馆。木心身后遗留下来的绘画作品有600多件,文学手稿数千份。目前,木心美术馆内陈列的主要是其中100多件画作和50多份手稿。
而师从吴大羽的油画家丁天缺,离开我们4年了。家属李芸告诉记者,他的画作如今虽由亲属分别保管,但也有一些私人机构联系了他们,希望能保存作品,也可以日后办展。
手稿放在档案局这个“家”
究竟过得好不好
其实,档案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用专业的说法来讲,它是一个“永久的安全的国家法定档案保存基地机构”。
浙江省档案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局里一直公开向社会征集各种档案,比如手稿、个人日记、照片、奖章,曾出版的书籍、原稿,还有视频、音频,“只要是有历史记忆的东西,局里都愿意整理并永久保存,而且,档案局是不会消失的。”
很多人,尤其是家人会有个疑问:珍贵的档案保存在档案局,看不见,摸不着,仿佛离我们很远,到底它们过得好不好?它们又是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下静静“呼吸”,延续生命?
省档案局的工作人员,对记者描述了一下这个“家”里的条件。
档案局上门向家人征集手稿等档案后,专业人员会先整理,编辑目录,首先进行数字化。而且文字无法识别的,就用图片的形式,由此就单独为其建立了个人数字档案馆。工作人员说,如果是在相关专业领域有社会影响的重要人物、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会为其单独建立一个档案系统,比如茅以升、汤寿潜(清末民初实业家,马一浮是他的女婿)。
数字化之后,在这些实物放进档案局的专业库房之前,还要分别做防虫防酸防毒处理,如果有破损的,会进行修裱等修复保护;之后,便放入库房永久保存,库房设备标准和博物馆一样。
更重要的是,这些手稿是“活”的,我们想查看时,凭个人身份证就可以去档案局看,公开、免费,这样就能为更多人所用。而且档案局会有专人对这些文稿进行持续编研、出版,比如丰子恺的档案,已经出版了《丰子恺文集》。
新媒体时代,一个链接、一条推送随时可以消失,也随时可以再推送,文化大家的手稿、日记、信件,越发显得珍贵,一字一句中,留下了时代印记和文化记忆,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能为它们找到永久保存的地方,那么文化脉络,就得以延续。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