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58件800年前的衣物如何走到我们面前
天眼系统、CR,南宋赵伯澐墓文物出土背后的黑科技
2017年05月15日 22:17:06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记者 俞吉吉 通讯员 楼航燕

复原.jpg

首次复原南宋宗室成员尸殓方式(中国丝绸博物馆供图)

  浙江在线5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俞吉吉 通讯员 楼航燕)天眼系统、三维扫描、CR…….

  2016年5月2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抢救性发掘了距今800年的南宋赵伯澐墓,是浙江南宋考古史上的首个完整南宋古墓,意义重大。墓葬出土的丝绸服饰也是浙江历史上最为集中和顶级的南宋丝绸发现。墓葬一经发现,便立即展开了抢救性发掘,采用科学有效的应急保护手段,使该批珍贵丝织品的本来面貌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

  科技,在这次文物保护中得到充分利用,有些更是首次露面。

  2017年5月15日,在浙江省“5·18国际博物馆日”主场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内,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出土丝绸文物保护新闻发布会在新猷资料馆内举行,技术部副主任周旸讲起了这批珍贵丝织品的保护全过程。

  应急保护就是最大限度地对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对文物实施抢救,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消毒、现状记录、信息提取、揭展、清洗、平整、干燥,使之在出土之后的特殊时段中得到妥善处理,为后续的价值评估、保护修复打下基础。

  “我们当时就在黄岩博物馆门口搭了一个临时大棚,进行抢救性工作。”周旸回忆,从2016年5月6日~25日,在黄岩博物馆完成陪葬服饰的提取、清洗、平整、干燥和包装,共得58件完整丝绸服饰,应为赵伯澐日常穿着。

  2016年6月28日,黄岩区博物馆将赵伯澐墓出土的尸体连同尸身服饰整体饱水保存于冷柜(0~4摄氏度)中运至中国丝绸博物馆,委托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进行应急保护,全程包括从文物查看到清洗保存等多个步骤。

技术路线.jpg

  消毒是为了杀灭有害微生物,达到防霉效果。在本次消毒过程中,博物馆的低氧库第一次开放,运行58个小时,室内湿度始终保持在95%。

  为了充分认识和挖掘赵伯澐墓出土服饰所蕴涵的重要价值,保护中采用了科学有效的现代检测手段采集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在揭展前采用便携式高保真扫描仪对尸身整体进行高清扫描、三维记录、CR扫描。

三维扫描获取正射影像.jpg

三维扫描获取正射影像(中国丝绸博物馆供图)

  CR(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非接触、无损伤、便捷且准确性高的检测技术,可以获取服饰叠压的层位信息,以此对服饰层位之间是否存在粘连做出定性分析,为揭展过程提供具体指导。

  “我们没有在尸身上发现金银财宝,但是通过CR扫描,发现尸身上有很多高光点,后来发现是剧毒的水银。”周旸表示。

CR扫描判断服饰层位信息.jpg

CR扫描判断服饰层位信息(中国丝绸博物馆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在丝博的室内考古过程中,还首度使用了浙江大学为中国丝绸博物馆研发的“天眼实验室”,记录了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整个过程。“因为整个揭展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所以我们必须记录下原始状态。这次24台摄像机无死角地记录整个过程,保存原始资料。”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表示,这些年,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出土文物向公众展示的进程也越来越快,“像海昏侯墓、张献忠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发掘之后就马上有出土文物展。”

天眼系统记录.jpg

天眼系统记录(中国丝绸博物馆供图)

  要说这次保护中最大的亮点,当属博物馆委托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制作的动画视频,“首次复原了南宋宗室成员的尸殓方式”,赵丰表示,在这个几分钟的视频中,你会看到墓葬中赵伯澐穿在身上的8套服饰,和这些服饰是如何一件件穿上去的。目前,动画尚在改定中。

  迄今为止,中国丝绸博物馆已经圆满完成黄岩赵伯澐墓出土丝绸文物的应急保护工作,共清理出77件完整丝绸服饰。目前已经编制完成一期保护修复方案,并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接下来进入常规的保护修复阶段。


责任编辑: 冯一伦

标签: 天眼;南宋;文物;黑科技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