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长”们在向施工队宣传保护古井的知识和政策。
昨天上午6点多,家住慈溪观海卫的李兴德到附近自己负责的两口古井看了一下,发现没有问题,才回了家。李兴德是观海卫镇的退休干部,像他这样负责看护古井的“井长”一共有60多名,负责周边87口古井。
“这些古井大部分都有几百年历史了,是观海卫历史的重要见证,一定要好好保护下来。”昨天下午,李兴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古井曾见证当地历史
李兴德告诉记者,他退休前一直在观海卫工作,对观海卫的一草一木和历史都有深厚的了解。据他考证,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观海卫老城内有近百口古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相关资料记载: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朝大将信国公汤和来修建卫城,开凿的水井散落于卫城内36条街、72条弄间。每一口水井建造时,井底有一块2.2米的正方形石板作井底石,井壁用石块砌成,井的直径1.8米左右,井深度一般是8到12米,深的井有14到15米,井口有正方形、六角形、圆形等形状,井口高度约50厘米,有厚实的井圈加固,每一口古井做工都十分考究。
据观海卫当地学者莫非介绍,观海卫虽然靠海,但是井水并不咸,口感甘甜。这些古井,成为历代将士和居民们的主要水源。特别是城被围困时,因为水井全在城中,不怕敌人断其水源,能给守城军民增加极大的信心。
明嘉靖年间,观海卫一带是倭寇主要的攻击登陆地。镇守浙江的将领俞大猷、卢镗、张四维、梁凤等调兵遣将、部署兵船、严加防守。兵部尚书胡宗宪、提督闽浙海防军务的朱纨、吏部尚书许赞等都曾亲临观海卫主持抗倭方略。
根据明《观海卫志》记载,从嘉靖二年到三十五年(1556年),观海卫发生抗倭的大小战斗十多次。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占领定海后,英舰“风鸢”号在杭州湾一带侦察。道光二十年八月二十日(1840年9月15日),“风鸢”号行驶到观海卫营房山外洋面,炮击营房山并派英军上岸抢掠。驻扎在营房山的兵勇民团奋勇抗击,打死英兵7名,活捉4名。观海卫营房山抗英之战比广州三元里抗英早8个月,在东南沿海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这些年,古井已少了十多口
进入近代,古井依然造福百姓。据观海卫90岁的李定芳介绍,他们家没装自来水前,祖祖辈辈饮用古井井水,日常用来淘米、洗菜、清洗衣服、物件。因为井水冬暖夏凉,深受老百姓喜欢,很多人到了夏天都会把西瓜用网袋装好,放到井水里浸泡一段时间,过会儿再拿出来切开,这样的“冰镇西瓜”吃到嘴里,更感甜美冷爽。
这些古井还有一大作用——消防用水,因为老城内居住人口密度高,如有火警,古井的水就派上用场了。而且这些古井大旱之年也不干涸。有一年大旱,四周城河里水都没有了,可是城内有好几口井水,仍然源源不断地为民众提供饮水。
李兴德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都十分重视对古井的保护和维修。1964年,省里来人对每一口古井做了完整的修缮:挖掘排废水的阴沟,井的周围浇注水泥地坪,加固加高井圈,暴露街边的古井装好铁皮井盖以防不测。现在一些井圈上还刻写着:“1964年8月建”的字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观海卫老城内古井也在不断减少着:1988年原镇城建部门作过一次普查,汇总的数据是“现有古井98口”。
2015年夏天,李兴德走访原城建工程队负责清除井底污物的储建龙师傅得知:“截至2014年,观海卫老城区有古井87口。”短短的26年,观海卫老城的古井就消失了11口。
古井消失原因很复杂,“一是镇、村行政体制变化,干部人事调动频繁,新上任的干部一时情况不熟悉,造成管理上失控;二是这二十六年间,正是大兴土木建房、拓宽道路年代;三是老城内建房用地紧缺,居住人口密度高,加之极个别缺少公德之人,眼睛盯上公井边空地,开始搭建违建,看着相关责任部门没有动静,就双休日突击快速建房,这样,一口口古井就消失了。”李兴德说。
老年护井队在行动
李兴德说,“五水共治”行动开始后,因为年龄偏大的原因,他们无法像年轻人一样参加巡河等日常工作,但又很想为“五水共治”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目前,‘五水共治’大都在关注地表水,作为地下水的井水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李兴德表示。后来,他发现观海卫老城的古井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这座卫城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李兴德走遍了观海卫36条街、72条弄,为87口古井拍了照、建了档,古井的位置、历史、现状、水质等资料罗列详细、一目了然。
然后,他开始召集热心此事的老干部们认领古井,请他们当“井长”,并综合“井长”们的建议,制定了“勤宣传、查水质、护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护井措施。今年3月10日,宁波市首支老干部“护井队”正式成立;4月10日,首批10位“井长”走马上任。目前,义务护井队成员共有60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已有83岁。
每天,他们都会到这些古井去看看,或者打扫一下卫生,或者向施工队宣传合理使用、保护井水的政策,还向群众宣传古井的故事和历史。现在,护井队已经成为当地“五水共治”的一道风景线。
“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把这些古井给保护好,让它们继续造福子孙后代。”李兴德说。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