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悦 通讯员 徐诗茗)发传单受冷眼,找工作遭拒绝……对浙江师范大学的35名学生来说,这个暑假给他们留下了长久而深刻的记忆。
7月17日至31日,浙师大新世纪人才学院生存团队抵达云南昆明,在当地开展“生存训练”。15天里,每个团队成员的生存基金只有50元,除了用于吃饭,每天还要支付20元的房租费。
如何在一个陌生城市生存下去?大学生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解答这一问题:有人一天兼4份工,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有人省下吃饭钱,一整天只吃几个馒头……经历了酸甜苦辣,年轻学子们学会适应,快速成长。
找工作,抓住每个机会
生存挑战从踏上火车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如果3天之内找不到工作,队员就将被“遣送”回校,宣告挑战失败。
然而,来到一座陌生城市,找工作并非易事。
刚到昆明,大二学生王莫非去找与教师、摄影相关的工作,不料处处碰壁。在连续被30家用人单位拒绝之后,沮丧得不知何去何从。
总结教训,王莫非感悟不少:广撒网、跑全城,不如提早准备,按需找岗,积极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英语师范专业的黄蓓晴则在微信群里做起了纠音教师,通过公众号的传播,她累计招收了近40名学生。每人每天交3元,一次性交付10天费用,黄蓓晴靠着这份工作一下子收入近千元。
为更好地吸引顾客,黄蓓晴打出了“小班化教学,一对一辅导”的宣传,为实现自己的承诺,她时常熬夜到凌晨,及时在微信群里总结指出大家的错误。当听到家长说“太方便了!”“你的课程真的非常轻松愉快!”时,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能吃苦,不再娇生惯养
昆明之行让体育生杨涛体会到“吃苦耐劳”的真正含义。
他兼了4份工。每天以服务员的身份工作8小时,即便再累,脚上也要像上了发条一样,快速将菜品送到客人桌上;下班后上街卖报,见缝插针寻找赚钱机会……常常是边啃着馒头,边赶路去下一个工作点。
“摘掉‘娇生惯养’的标签,我们抗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强。”杨涛说,生存训练让他磨练了心智。
15天里,学生张俊洋最窘迫的时候,身上只有2.2元。“我从来没体会过挨饿,这也是一种成长。”靠着发传单的工作,张俊洋度过了艰难的两天。
在做了3天的销售员和传单派发员后,体育教育专业的戴靖皓找到一份篮球教练的工作。不解的家长问:“你这是千里迢迢来受苦吗?”戴靖皓回答:“很多人说,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不能吃苦了,我想用亲身经历回应这一质疑。”
盼成长,远比成功重要
15天,35名学生共收入3万余元,除去日常生活开销,大家把结余的近两万元捐赠给了困难新生和学校创新创业基金。
队员们不约而同地谈到自身的变化:有的同学一天内求职多次被拒,依然不放弃;有的同学从没做过家务活,现在每天分时段打多份工……他们说,这既是一次对社会现实的体验,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检验。重返校园,他们会及时调整方向,让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加清晰。
今年是浙师大组织生存训练实践课的第17个年头。浙师大团委书记王淑娉说,一直以来,浙师大提倡“学会生存,高于生存”,希望学生们通过“摸爬滚打”,感受生活,坚定信念,了解社会,学会感恩。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