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据说温州这家画室有魔力!看完整个人都暖化了!
2017年08月19日 19:45:22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记者 周琳子 见习记者 张亦盈 视频 林如珏

  浙江在线8月1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周琳子 见习记者 张亦盈 视频 林如珏)艺术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艺术家要参与到社会事件中,才能实现对社会的价值。—— 潘罗敏

  一幅幅色彩绚丽、线条柔和、饱含艺术感的画让人眼前一亮。难以想象,这些画全部出自温州一家“特殊”的画室。作画者是一群毫无绘画基础的孩子,他们是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的自闭症儿童患者。而将这些“特别”的画作搬进公众视野的,是这群孩子的老师、潘罗敏慈善艺术工作室创始人潘罗敏。

  让“星星的孩子”宣泄心中的孤独,与社会建立联系;让他们掌握一项生存技能,今后得以进入社会……带着这样的目的,潘罗敏开启了“艺术治疗”的探索之路。

  以画为生已经够另类了

  我要做的事在别人眼里“更另类”

  初见潘罗敏,他正安安静静地坐在窗边,透过金色镶边复古眼镜欣赏着孩子们的画册。艺术家的审视目光之下,隐含着几分温柔和爱意。

  潘罗敏是温州龙湾人,1981年出生,2008年赴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美术学院深造取得绘画专业硕士学位。他的当代架上艺术作品深受欧美收藏家的青睐。

  在外人眼里,他是个固执的、求真的、怪才艺术家,有着与众不同的思想和个性。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布尔克哈特·赫尔德教授评价他:“潘罗敏的作品非常有意思并具个性化。他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寻找自己的艺术道路。年轻艺术首先意味着艺术家的年龄,同时也让人期待一种新的东西,一种之前没见过的东西。”

  这位另类的艺术家,一年多时间以来坚持做着一件“更加另类”的事——开办公益画室,教“星星的孩子”作画。

  “艺术好像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很远,大众眼里,艺术家们活在自己的象牙塔里。我希望做一些事,让艺术家对社会产生真正的价值。”

  潘罗敏萌生了为“星星的孩子”开办画室的想法,回到家乡刚一提出就受到了各种质疑。“这样做有什么意义”、“这样能赚到钱吗”、“真的存在所谓的艺术治疗吗”面对种种质疑,潘罗敏坚定向前,他说:“我并不是需要救济的艺术家,我靠着自己的专业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完全可以支撑我走这条别人眼中的另类路。”

  幸运的是,潘罗敏的想法很快得到了龙湾区慈善总会的支持。从2015年开始,潘罗敏多次与慈善总会协商,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星孩”的生活与家庭,他们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上门“家访”,敲定工作室的运作方案。去年8月,“潘罗敏慈善艺术工作室”终于成立。

  这不是普通的绘画课

  但他们和普通孩子没有大不同

  暑期每周两天,晚上7时,美术课准时在金色小镇的工地上开始。一节课只有十几名“星孩”学员,但和普通课程不同,每名“星孩”都需要有父母以及一名志愿者陪同。

  “星孩”的课堂里时常状况不断:一次以灰色为主题的课上,一名男孩看到灰颜色就哭闹得厉害,怎么都不肯进门;以泼洒为主题的课上,一些孩子会突然将对着纸的颜料泼向老师和志愿者……然而即使如此,绘画课上仍时常安静到连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得见。

  在沟通受阻的情况下,潘罗敏通过肢体语言教学,让孩子们跟着他一起做。波洛克风格的“滴洒法”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类似中国画中的泼墨,就是将油画颜色调稀或者直接用油漆,用笔或勺滴洒在画布上。

  “通过波洛克滴彩绘画的技法,孩子能自由表达心中情感,有效辅导自闭症儿童发展美术潜能,运用孩子自身天然、本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创作拥有独特风格的美术作品。”潘罗敏说。现在,潘罗敏还尝试让孩子们带来自己穿过的衣物、裤袜或是用过生活用品贴在画布上,让这些带有孩子生活气息的物件,拉近作品和孩子的距离,让孩子更愿意将自己融入绘画创作中。

  “其实我们每周都见面,但是一年讲话不超过10句。”潘罗敏一直以为走不近这群“星孩”,直到有一天,一个自闭症小女孩向他张开了双臂,“她嘴里说着我听不懂的话,但我知道,她想要拥抱我,已经把我当做她亲近的人。”潘罗敏回想起那一瞬间,嘴角挂着幸福的笑。

  有治愈疗效的绘画

  治疗的不仅是星孩,还是我们每一个人

  去年底,潘罗敏为孩子们的100多幅画办了公益美术项目巡展,在温州图书馆、温州展览馆、平阳、洞头和瑞安等地连办7场。

  这是一场能治愈人心的画展。穿梭在色彩斑斓的画作之间,作画和看画人的眼睛里满是兴奋和感动。

  “星孩”们指着画告诉家长,这是我哪一个晚上画的。看着别人欣赏他们的画,他们第一次表露激动的心情,觉得自己与社会有了关联。

  “不敢相信这些画作竟是出自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之手”,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二话没说,用2000元买下了其中一幅。或许并不是因为画有多好,而是“星孩”作的画给了他力量和勇气。

  这一切潘罗敏看在眼里,他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然而他没有时间细细品味,因为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着他。“艺术是我的本行,但是艺术治疗的路上,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潘罗敏说,他非常感激在自己在教学的这一年多时间里,各方面提供的支持。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了关爱“星孩”的行动中。温州医科大学的志愿者团队将孩子们的画作制成手机壳、布袋等商品进行销售,所得将全部交予慈善总会,用作画室的日常开销。潘罗敏与温医大专家志团队联手,共同参与到艺术对“星孩”治疗的研究中来,并将编写一本给“星孩”专用绘画工具书,让没法来上绘画课的孩子,在家也能开展“艺术治疗”。

  问及未来,潘罗敏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目光:“我喜欢和自闭症儿童在一起,他们并不特殊,他们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他们的作品吧!

责任编辑: 冯一伦

标签: 画室;魔力;温州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