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莫言有个梦想 将来把翻译过他作品的人都请去高密老家
2017年08月23日 23:30:02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记者 李月红

  浙江在线8月2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月红)“假以时日,也许会有一个国外的作家说我受到了中国某一位作家的影响,这样的一种情况早晚是会出现的,这是我所期待的。你读我的,我读你的,世界文学才是真正的存在。”8月23日下午,“中国文学与全球化时代——莫言作品国际传播沙龙”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浙江出版展位举行,中国作家莫言如是诚恳地说,台下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沙龙由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中国文化译研网主办,浙江文艺社承办。自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莫言作品被广泛地翻译为英、法、德、意、日、西、俄等40余种语言,在世界文学中产生广泛影响。今年初,浙江文艺出版社分辑推出作者独家授权的简体中文版“莫言作品全编”定稿版。

  巧合的是,也就在今天,国内两家权威文学刊物同时放出消息:将在最新一期刊物中推出莫言最新创作的剧本、诗歌和短篇小说作品。这是莫言自获得诺奖以来,首次传来他的新作消息。

  向外的期待和向内的创作,倒影了莫言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期待。沙龙上,阿尔巴尼亚翻译家伊里亚兹·斯巴修,缅甸翻译家杜光民,保加利亚翻译家韩裴,以色列汉学家、翻译家科比·李雅各等人,以莫言作品的国际传播为中心,共同探讨了中国文学在创作上、传播上如何面对全球化时代这一话题。

  沙龙上,莫言回忆了自己的阅读往事。他说,自己的阅读起点是《钢铁是怎样炼成》,慢慢扩展到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俄国作家,再进一步扩展到雨果、大仲马等欧美作家群,“直到读到福克纳的小说,突然发现原来小说文本还可以这样个性化”。莫言说,那时开始下意识地模仿福克纳的小说风格,尝试将个人经验中的人物、故事写出来。

  模仿是一个作家成长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过程中,莫言也有了自己的思考:中国文学可以向外国作家学习,但不能因为这种学习而忘掉了自己的根。他说,中国文学要在世界文学大格局里边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写出中国特色来,这需要每一位中国作家尽量保留个性化的文学追求,方能汇成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风貌,然后才有可能走向世界,被世界所接受。

  保留文学个性,方能获得世界共鸣。保加利亚翻译家韩裴深有体会,翻译完莫言作品《生死疲劳》时,他的父母告诉他祖辈们的生活经验就跟书上描写的差不多,那是土地的味道、人性的味道。缅甸翻译家杜光民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这部作品中关于佛教文化的讲述,获得了缅甸人民的认同,因为两国人民有共同的文化基础。现场,阿尔巴尼亚翻译家伊里亚兹·斯巴修则带来了第二部莫言译作《红高粱家族》,他说阿尔巴尼亚读者对中国作家作品已期待很久。

  “你阅读大量的历史书籍,可以对一个国家的历史有一个了解。你读文学作品,就可以深入到这个国家的家庭里面去,是可以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氛围的。”莫言说,这也是世界文学需要双向交流的重要意义。他说自己有一个梦想,将来把翻译过我作品的翻译家都请到山东高密老家去,自己作为地主来招待他们。这或许才是文学交流的一个完成仪式。

  在文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如何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夯实民族文化自信的社会基础,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这是摆在每个中国作家、每一个中国出版社面前的历史课题。据了解,目前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确定了以莫言、麦家为代表的中国当代作家全球推广工程及《甄嬛传》《芈月传》为代表的网络文学全球推广工程等重大项目,目前向欧美主流国家及“一带一路” 国家版权输出累计逾150余项,取得了阶段性的影响和成果。莫言的作品继已有的四十余种语言译本后,浙江出版将进一步通过向“一带一路”国家、小语种国家大力推广,通过“文化走出去”的国际交流扩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在出版方面取得突破的成绩。

  此外,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单烈、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总裁童健、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副总裁朱勇良、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郑重等人出席沙龙,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上海分社社长曹元勇主持了这一活动。

责任编辑: 杨静涛

标签: 莫言;文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