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沈志成 王雨红 县委报道组 范冰洁)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中,步鑫生和“步鑫生现象”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上世80年代,小个子的步鑫生凭借一身勇气和胆量,用一把小小的裁缝剪刀剪开了中国企业机制改革的帷幕。
光阴无语,岁月有痕。海盐南北湖景区蝴蝶岛中央,步鑫生改革精神陈列馆展柜内的一把剪刀光彩熠熠,锋锐不减。正是这把剪刀,向前来参观的众人述说着当年改革发展留下的一幕幕精彩故事。
冯海春在“海盐衬衫总厂厂址纪念碑”前
在距离陈列馆20公里外的海盐县城一新建居民小区内,高楼林立的居民楼早已替代了海盐衬衫总厂厂区。69岁的冯海春深情望着眼前这块印有“海盐衬衫总厂厂址”的纪念碑,虽然斯人已逝,但40年前步鑫生带领大家拼搏创业的景象却仍历历在目。
1980年,30岁的冯海春来到海盐衬衫总厂工作。当时总厂正在建造新厂房,基建部分已基本完成。因为学过平面设计,冯海春被步鑫生安排负责花园厂房的设计。“海春,你懂设计,花园厂房设计就靠你了。”时隔多年,冯海春清晰地记得步鑫生委以自己的重任。修建花坛和喷水池、造绿地、摆盆景……冯海春和同事尽己所能将步鑫生脑中的“花园梦”变成了实现。
1984年步鑫生在服装厂门口迎接工人上班
冯海春特地翻出了当年拍摄的一些照片:“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海盐县城随处可见低矮简陋的平房,城市景观贫乏而单调,不远处就是广袤的农田。只有入夜时分,在海盐衬衫总厂的四层厂房顶上,树立的那个大型霓虹灯招牌,给城市增添了几分魅力和亮色。”
崭新的厂房只是步鑫生改革创新的开始,在接下来的三四年时间里,海盐衬衫总厂的发展如同夜幕中的霓虹灯光彩照人,渐渐达到了最亮值。
“厂里开始引进先进的设备,年产衬衣达到了100多万件。虽然全国服装业举步维艰时,但是衬衫厂的产品依旧畅销无阻。”冯海春回忆说:“从一开始的60多名职工,到1983年达600多人,两年后达1000多人,企业利润每年以50%幅度增长,退休工人的退休金有着落了,镇上像自己一样的年轻人都以成为该厂的职工为荣。”
冯海春与步鑫生合影
“步厂长总说,历史留给我们的条条框框和清规戒律,总要有一个人去打破。”后来厂里的一系列改革才让冯海春真正体会到小个子厂长迸发出如此强大的能量。 “大锅饭”制度变成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按件计酬制,工人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日以继夜忙工作,都想做出些“名堂”来,每个人都很兴奋。
以步鑫生命名的时装表演队在展示服装
冯海春却不知,当时步鑫生的创新改革之举正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1983年4月26日,浙江日报以《企业家的歌》为题,用整版篇幅介绍了步鑫生大胆创新、坚持改革的事迹。同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通讯《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并以编者按的形式,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自作的批示刊在文首。步鑫生火了,海盐衬衫总厂火了,此时的冯海春和其他员工一样都感到无比光亮和炙热。1984年,短短两个月,来厂里参观的人数就有两万多。那一年,俨然成了“步鑫生年”。
然而,仅仅4年,因为种种原因,1988年步鑫生被免职。离开海盐后,步鑫生先后到北京、辽宁盘锦、河北秦皇岛等地创业。对于步鑫生的离开,冯海春更多的是理解,他总对人说,跟着步鑫生工作多年,深深烙在自己心里的是步鑫生那份执着的改革精神。
光环褪去,精神长存,步鑫生的精神一直激励激励着冯海春:“那时候我也从衬衫厂调到了海盐印染服装厂并担任副厂长一职,在新单位,我也把步鑫生改革的一些经验运用到了实际管理中。直到现在,我仍坚信地认为任何时期都有问题存在,不改革永远是没有出路的。改革就得有破有立,更需要有勇气。”
冯海春正在练书法
或许,这种敢于尝试、敢于突破自己的精神,是步鑫生写在冯春海这一代人身上的时代印记。退休以后,冯海春依旧闲不下来。年近70的冯老练书法、学摄影,帮别人设计画册,为摄影爱好者上课,总是在不断挑战自己。
海盐县貌
时光如过隙白驹,当年的破旧小县城已成为一座现代化滨海新城。每次和影友们站到海盐县城制高点拍摄城市风貌,冯海春不由地感慨40年的巨大变化。极目远眺,远处的钱塘江正蓄积着磅礴的力量,一路向西,汇聚成闻名中外的钱江潮,向世人展示着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注:部分照片由海盐县档案局提供)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