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成立两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记者带你实地探访

2019-05-31 10:41:32 浙江在线 记者 董洁

   写在前面的话:今年是建国70周年,回顾峥嵘岁月,要说有哪些地方在血液中流淌着红色基因,那一定少不了河北。从冉庄地道战、狼牙山五勇士、白洋淀、西柏坡,到如今的雄安新区“千年大计”,无一不镌刻着鲜明的红色印记。5月28日,浙江省记协“我和我的祖国”重大主题系列采访·红色之旅新区行来到河北省,记者在寻访中重温红色记忆。

W020190531628468933534.png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记者 董洁 摄)

  浙江在线石家庄5月3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董洁)2017年4月1日,河北雄安新区横空出世。这个被定义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座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两年多来,雄安新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5月29日,浙江省记协“我和我的祖国”重大主题系列采访·红色之旅新区行采访团来到雄安新区,探访这座“未来之城”。

  一座低碳环保的绿色城市

W020190531628469275390.png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内(记者 董洁 摄)

  位于容城县城以东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是雄安新区成立后建成的首个大型建筑群,只是刚靠近这里,绿色、低碳的气息就已扑面而来。

  采访团所乘坐的大巴车须在附近一个大型停车场停下,记者要换乘电动中巴车进入园区。烈日下,只见诺大的停车场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访问调研的团队络绎不绝。

  询问工作人员才知道,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禁止行驶燃油车,市民和游客可以免费换乘清洁能源公交车进出市民服务中心,雄安新区还倡导“公交+自行车+步行”的低碳出行模式。未来,在雄安新区将最先建成的起步区,绿色低碳出行将占九成,以避免生出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来。

  不仅出行方式低碳,园区的建筑也都是“绿色系”。约5分钟的车程中,眼前的景象越来越让人感到新奇。

  市民服务中心园区外环路面从柏油路马路变成插槽式:混凝土板块互相咬合,每个板块有两张乒乓球台那么大,方便装配,还可以循环利用。

  园区的建筑看不到钢筋水泥的痕迹,到处都是像积木一样搭起来的绿色装配式建筑,主体是钢结构,外墙是铝合金玻璃,工厂化定制,现场吊装,不仅节材节能节水,减少施工噪音,而且很少产生建筑垃圾。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还是一个“海绵型”园区。绿地和人行道铺着透水砖,停车位铺着植草砖。道路两旁有浅草沟,雨水经浅草沟渗透、过滤后,进入收集系统。

  因为新区地热资源丰富,雄安市民服务中心还安装了地源热泵系统,为园区冬季供暖、夏季制冷等提供能源。据初步测算,每年可节约标煤约6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00吨。未来,新区将全部采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消费不低于50%。

  一座智慧高效的未来之城

W020190531628470851442.png

停放在园区内的5G信号车(记者 董洁 摄)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推动全域智能化应用服务实时可控”,超前的智能应用在园区已有哪些体现?

  园区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停放着一辆5G信号车,园区已实现5G信号覆盖;无人驾驶公交已经在园区内的路面行驶,游客只需通过手机预约即可试乘;市民服务中心的玻璃屋顶,能根据太阳照射的角度和阳光的强弱自动调节角度;银行设置在服务中心的最先进的机器人,不仅能准确迅速理解人的语意和需求,并且能对答如流、幽默风趣,让人感觉仿佛在和真人对话……各种细节无不体现着新区建设的四个坚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

W020190531628473102257.png

可以手机预约乘坐的无人驾驶微循环电动巴士(记者 董洁 摄)

  这座“未来之城”的智能还不仅体现在这些细节。据工作人员介绍,新区将全面部署感知设施系统,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将大于90%。未来雄安新区的建筑、道路、桥梁、停车场、信号灯乃至灯杆、井盖、垃圾桶都将是智能的,它们有自己的身份证,构建时时处处能够感知、万物互联、信息相通的智能城市体系。城市统一的物联网平台将真正实现。

  依托大数据,新区的智能城市信息管理中枢将成为“城市大脑”,它具有深度学习、自我决策、自我优化能力,通过大数据模拟仿真,制定最优方案,实现科学决策。

  未来,在雄安新区,车很智能,路更智能,车辆超视距感知、全程绿波通行、多车协同编队、智能泊车引导、公共智能驾驶服务、无人化物流配送将走进人们的生活。

  一座林茂水清的生态城市

  《纲要》明确,未来雄安新区“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W020190531628474566228副本.png

千年秀林的试验林(记者 董洁 摄)

  “蓝绿空间”中的蓝色主要是指“华北明珠”白洋淀,绿色则是大面积植树造林打造的千年秀林。根据规划,新区蓝绿空间占70%,建设开发区仅占30%。新区森林覆盖率将由目前的11%提高到40%以上。在雄安树立起的将不仅仅是一座新城,更是绿色发展的理念。

  在镌刻着鲜明红色印记的白洋淀,荷塘苇海间,曾是雁翎队抗击日寇的主战场,天地间回荡着中华民族英雄气。

  从革命老区到雄安新区,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汇。作为雄安新区的蓝色空间,一幅雄伟画卷在白洋淀徐徐展开。

  去年底,《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出台,白洋淀进行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整治。

W020190531628475247117.png

初夏的白洋淀(记者 董洁 摄) 

  来到初夏的白洋淀,芦苇青翠、水清鸟鸣,荷花即将盛开,在抗战影视作品《小兵张嘎》描绘的嘎子村前的水域中,成群的鲤鱼,大的体长能超过成年人的手臂,良好的生态让人已能够想象到新区未来的美好图景。

  “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开始。新区成立以来,新造林17万亩,增添了1200余万棵健康绿植,打造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森林。在位于雄安新区容城县的造林现场,护林工人正在将一棵棵苗木栽种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放眼望去,大片丛林一直延伸到视线尽头。

相关新闻

//图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