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皇城小镇”客厅里展示的南宋皇城模型,展现了节庆时杭州的热闹。 记者 吴佳蔚 摄
浙江在线杭州8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佳蔚)“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明天(8月7日),就是一年一度的七夕佳节了。从宣布七夕当天开通谐音“一生一世”的1314路公交车,到试运行婚姻登记全市通办,“爱情之都”杭州,从不错过任何一种爱的浪漫。
现代杭州人热衷表达爱意,“古代”杭州人怎么样?他们是如何度过这个中国情人节的?民俗专家来为你一一揭晓。
北宋湖州画家燕文贵所作《七夕夜市图》(资料图)清波街道 供图
杭州“南宋版”七夕是怎么来的?
提及七夕与杭州的渊源,杭州民俗专家丁云川滔滔不绝。据他考证,《梦梁录》所记载,南宋自开封迁都杭州,将当地的七夕佳节传统也带到了杭城。“民间相传,每到七夕当天黄昏,天上织女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穿新衣。一些富贵人家更是在自己的庭院内以竹木和五色彩布搭起华丽侈靡的乞巧楼,刻牛女像及仙从等。再在香案上铺陈磨喝乐、米酒、鲜果、笔砚、针线,令女郎呈巧、焚香,望月瞻斗列拜,乞巧于织女、牛郎,这种仪式就叫‘乞巧’。因此,七夕节也叫乞巧节。”
丁云川说,乞巧的过程也颇为讲究。古时女子们多掌握织布裁衣的技术,七夕节也被她们视作向织女“讨教”的契机,以求自己变得心灵手巧。在南宋,最兴盛的乞巧习俗便是望月穿针,或将小蜘蛛关放在一只金银小盒里,次早以蜘蛛网疏密来衡量得巧之多少,名曰“得巧”。“这种习俗甚至一路从民间传至当时的宫廷内。”
南宋时兴盛杭城的磨喝乐泥娃娃(资料图)清波街道 供图
古代杭州人七夕也爱买买买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南宋,杭州的七夕节也是购物狂欢节。
据《西湖老人繁胜录》所载:“御街扑卖摩睺罗,多着乾红背心,系青纱裙儿;亦有着背儿、戴帽儿者。牛郎织女,扑卖盈市。”丁云川说,这其中卖得最火的就是磨喝乐。
磨喝乐又称摩睺罗,是宋代最流行的一种泥娃娃。在佛经中,磨喝乐本为天龙八部神之一。据说当年曾为一国国王,后因罪坠入地狱,经过六万年的修炼才得以脱身成胎,再经过六万年方出世成人,六年出家成佛,名磨喝乐。
“人们喜爱这个人物,希望也能生一个这样的孩子,于是便用泥捏成神似磨喝乐的儿童玩具,图个吉利。”丁云川说。
南宋的磨喝乐究竟有多红?丁云川笑称,在玩具界,它的地位堪比现在的“芭比娃娃”,在宫廷民间都极受欢迎,甚至在把玩方式上,也是如出一辙,“女孩们可以自己做小衣服、小饰品,给磨喝乐换造型。”
早早发现商机的南宋杭商们便在七夕来临前,大量生产磨喝乐,还推出牛郎织女等“节日限定款”。
丁云川称,南宋的磨喝乐有用料讲究、制作精巧的,深受宫中与达官贵人家喜爱。
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三《乞巧》所载:七夕前,修内司按惯例要向宫中提供十桌摩睺罗,每桌三十枚,大的至高三尺,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悉用镂金珠翠。衣帽、金钱、钗镯、佩环、真珠、头须及手中所执戏具,皆用七宝为之,各护以五色镂金纱厨。统兵在外的将领、贵臣及京府首长等,至有黄金制成的,并上贡给宫中。宫姬市娃,冠花衣领皆以乞巧时物为饰。
吴自牧《梦粱录》卷四《七夕》也载有“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其中饰以金珠的泥孩儿,价值不菲”等场景描述。
至今还在杭州临安地区流传的巧果(资料图) 清波街道 供图
每逢七夕古人也得胖三斤
除了买买买,七夕节怎么能少了美食的加持?与中国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七夕的饮食也有自己的特色。《武林旧事》记载:“立秋日,都人戴楸叶,饮秋水、赤小豆,七夕节物,多尚果食、茜鸡。”在南宋,达官显贵们会在节前数日,以红焜鸡、果食、时新果品,互相馈送。
“吃巧”必然少不了巧果。而因“巧”和“桥”谐音,古人认为在七夕这天吃巧果,能帮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桥)来实现。
巧果是什么做的呢?丁云川介绍说,这是一种油炸小点心,品种极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而制作巧果,就是将发面团放入具有剪刀、梨、瓜、石榴、小鸡、小猪、小狮子、金鱼、蟹、虾等各种花形图案的木模中,再把成形后的小饼油炸或烙食,“这种节庆饮食方式,其实跟现在西方情人节流行吃巧克力很相似。”
庄绰《鸡肋编》卷上说:“ 浙人七夕,虽小家亦市鹅鸭食物,聚饮门首,谓之吃巧。”丁云川指出,如今,杭州临安地区还传承着“吃巧”的习俗。
不仅如此,精于美食的杭州古人还会把巧果点染为七色,用长线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挂于壁间,即可做装饰,也可为零食,这在《东京梦华录》中被称之为“笑靥儿”、“果实花样”。“有的父母还串成一环,挂在小朋友的项间,逗他们玩。”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