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标志性工程巡礼①
新安江水电站:筚路蓝缕启山林 点亮华东一甲子
2019年08月26日 07:07:42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见习记者 徐雪纯 记者 曾杨希

  开栏的话: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批批标志性工程凝结着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本网《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栏今起推出“标志性工程巡礼”系列报道,记者前往全省各地,探寻重大工程的建设故事,集中展现之江儿女的杰出创造。

  浙江在线杭州8月26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徐雪纯 记者 曾杨希)从杭州建德出发,大约半小时车程,便能看到巍然耸立的新安江水电站大坝。群山映衬下,一江碧水薄雾轻笼,波光潋滟。  

  作为新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电站的“年龄”已近花甲,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便担负着华东地区近七成的电力供应的重任,至今仍是华东电网的调峰主力军。

  近日,记者随“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标志性工程巡礼”主题采访走进第一站新安江水电站,一览这座新中国水电建设史上具有“丰碑”意义的工程风采。

微信图片_20190826100534.jpg

新安江水电站。 见习记者 徐雪纯 摄

  天南海北 为同一目标

  新安江发源于安徽,流经浙江淳安、建德等县市,至梅城与兰江汇合注入富春江,一路滩多水急,江势险峻。清代诗人黄景仁曾云其“一滩又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新安江水力发电厂宣传主管吕志峰介绍,新安江水力资源丰富,早在1947年,就开始了对新安江流域的地形地质勘探和水文资料搜集。但由于时局动荡、国力羸弱等原因,修建一座8万千瓦水电站的设想并未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长三角地区的电力供需矛盾凸显,亟需修建大型电站。经过多番考察,1956年,国务院将新安江水电站工程提前列入“一五”计划。

  时间倒退回60多年前,当技术工人马季煌接到命令,挑着两个行李箱,从江西上犹水电站风尘仆仆地来到建德时,这里还只是一片荒野。22岁的他没有想到,自己会亲眼见证新中国水电建设史上一座丰碑的诞生。

  和马季煌一样,1957年,成千上万人从祖国各地千里奔赴建德,加入到水电站的建设中。来到建德时,从工程师到土建工人,马季煌发现工友里什么口音的都有,近一些有来自浙江周边,远的有从吉林、北京等各大水电站调来的……承建水电站建设的新安江水电工程局,1958年期间职工曾多达2万人。

  “刚来时条件是很艰苦的,很多人对这里的气候、居住都不习惯。” 如今已经退休的马季煌回忆,北方人习惯睡炕,到了建德之后,许多人自己在土屋里建了炕,才睡得着觉;有些老同志受不了南方的热度,为了凉快,一下班就在江里泡着。

  尽管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天南海北的建设者齐聚在这片荒滩上,克服重重阻碍,共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筚路蓝缕 铸大国重器

  水电站的修建,可谓从零开始。据《中国水力发电年鉴》记载,截至1949年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仅为36万千瓦,而新安江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66.25万千瓦,接近其两倍。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力量薄弱、建筑材料奇缺的条件下,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在干劲十足的建设者们心中,没有“不可能”这个词。“当时实行的是‘三班倒’作业,工地上从早到晚都有人在干活。” 86岁的孟介权当年是一位排水工人。在他的记忆里,那时常一连工作十二个小时,“每个人都希望能早一点建好水电站,早一点发电。”

沸腾的电站建设工地(徐欣宝摄).jpg

1958年,电站工地施工夜景。 新安江电厂 供图

  马季煌记得,他开的吊车是专门从丰满发电站调来的,全中国只有两台,已经算得上当时最好的设备之一。“当时我要运输的钢梁有40吨,吊车只能吊25吨,而且钢梁不能损坏。” 马季煌说,运输钢梁的过程就像一场战斗,钢丝加粗、转速减慢、加固支撑架,钢梁一点点升起,“等到任务完成,回想起来觉得太可怕了,太紧张了。”

  不只是工人,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都被热火朝天的劲头感染,为这场战斗尽心尽力。吕志峰说,当年建筑材料不足,许多干部、工人和家属自发去河滩上捡毛石。“大家就地取材,把毛石伴在混凝土里,节省了很多水泥。”

  这几年,建德不少中小学都请马季煌为学生们讲过当年的建设故事。这些连学生父母都没经历过的奋斗史,孩子们却听得津津有味。

  “马爷爷,工作这么辛苦,你们是怎么坚持的呀?”

  “现在回想起来是很艰难,当时也没觉得很苦。”马季煌回忆,水电站刚开工的时候,工人们在山沟沟里建起了最简陋的土屋。可每到雨季,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地上潮湿得都长竹笋了。”

  然而,缺衣少食、风餐露宿都无法阻挡建设者们的雄心壮志,他们豪迈地发出“叫高山低头,令河水让路”的誓言。1960年4月22日,第一台7.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正式投产发电,比原计划提前20个月。

810-45-25.jpg

1957年,工人们在新安江两侧山上工作。 新安江电厂 供图

  功在当下 护百姓无忧

  8月,探访新安江水电站时,在电站展览馆中,头发花白的游客徐大伯在周总理“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的题词前看了很久。

  徐大伯今年76岁,从小就听过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故事,这次他是专门和老伴从江苏镇江来的,他们想看看这座“国家的宝贵财富”。“在当年的环境下,新安江水电站能建起来,真的是不简单。”

  从设备依靠进口,到独立设计制造,新安江水电站在设计、施工、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为此后大型电站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建成后的十几年里,新安江水电站一直是华东电网的主力发电厂,巅峰时曾为华东地区提供68%的电力能源,解决了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用电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电网建设不断扩大,如今的新安江水电站发电量仅占华东地区用电量的2%左右,却仍发挥着调频、调峰、紧急事故备用的重要作用。“为配合杭黄高铁建设,去年从新安江水电站扩建了一条通向淳安的高铁动力牵引线路,增大了输出功率,确保了高铁双回路供电。”吕志峰介绍。

  对于新安江流域的居民来说,水电站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著名的水电专家潘家铮院士曾在书中写道,“千万年来,和中国一切桀骜不驯的江河一样,每当大水年汛期来临,新安江在狂风暴雨的伴奏下,滚滚狂涛拔天而下,冲溃一切约束它的河堤江岸,激荡横扫,造成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人间惨剧。”

  但是,电站建成之后,下游地区的水患大大减轻了。吕志峰介绍,近60年间,大坝抵御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流量的洪峰30多次,只开闸泄洪过7次。“遇涝拦洪,逢旱放水。每逢钱塘江潮汛期间,水电站都要加大放水量,增加下泄水量,抵御钱塘江海水倒灌,保障杭州市民的用水水质。”

  一代人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最美的岁月。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绝佳场所,在秀美山水间,来来往往的游客走在当年运输砂石料和发电设备的铁轨上,倾听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马季煌看着当年的老照片,感慨地说,“水电站是一所学校,我在里面学到了很多。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聪明得多,希望他们不要忘记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把水电事业做得更好。”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标志性工程巡礼 >>>

  ①新安江水电站:筚路蓝缕启山林 点亮华东一甲子

  ②横店影视城:“中国影视梦工厂”成就的三个梦想

  ③千万工程:建设浙江万千美丽乡村

  ④千里标准海塘:“长城”护海岸 长龙“缚”狂潮

  ⑤黄龙奥体:重大体育工程擦亮城市新名片

  ⑥飞越长三角!杭州湾跨海大桥书写海上惊世一横


责任编辑: 周舸

标签: 新安江水电站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gdxw/ycxw_zxtf/201908/W02019082925743791852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