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标志性工程巡礼⑥
以文化人泽被乡野 1.24万家文化礼堂构筑精神新家园
2019年09月09日 08:48:12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记者 张艺萌

  浙江在线杭州9月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艺萌)文化如水,润泽人心;礼堂有形,矗立乡间。 

  2013年,浙江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7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让农村百姓身有所栖、心有所寄。截至今年6月,浙江已累计建起1.24万余家农村文化礼堂,覆盖80%以上的农村人口。

  文化礼堂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文明新风,正在之江大地生动诠释着“最是文化能致远,风景这边独好”。

  以文化人 “烹制”精神大餐

高禹村1.jpg

高禹村农民电影院 记者 张艺萌 摄

  “大家加把油,争取下个月能在文化礼堂进行首演!”晚饭后,安吉县天子湖镇高禹村农民电影院热闹非凡,20多名村民正在排练话剧。

  这部名为《下江南》的话剧,讲述的是河南移民搬迁至高禹村,以及在高禹村开荒拓土、安家落户的故事。整部话剧全部由村民用河南方言本色出演。

  “《下江南》剧组组建以来,仅一周时间就完成了演员招募,还有不少未能上场的村民也主动参与到后台服务中。”高禹村文化专管员常菲菲介绍,高禹村是移民大村,以河南、安徽等地移民为主。近年来,随着到高禹村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文化活动也越办越丰富。这不,村里想把《下江南》打造成为高禹本土的一个移民文化品牌节目,为乡村旅游开发开新路。

  走进高禹村,映入眼帘的是三座深具文化氛围的建筑:电影院、图书馆、移民文化展示馆。在这里,文化礼堂已经不再是“一间房”的概念。

高禹32.jpg

  高禹村文化礼堂打破“一间屋”概念 记者 张艺萌 摄

  “一定要留下来看一场电影。”常菲菲热情地邀我们进电影院参观一番。这是浙江首家村级数字影院,2011年投资新建,总投资500余万元。影院内有300多个座位,至今已放了1800多场电影。2016年升级后,这里更兼备了剧场的功能,灯光、音响设备、后台化妆室一应俱全,村民不仅可以看戏看剧,还能自己登台表演。

  升级后的乡村影院,更吸引了省属院团主动下乡送文化。去年,浙江京剧团来安吉各农村文化礼堂演出5场,场场爆满。此外,浙江话剧团还与当地建立“少儿剧走进农村文化礼堂”的长期合作,每年演出少儿剧上百场。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初衷就是打造满足农村百姓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综合体”,彰显村民的文化自信。行走在浙江乡野,各地农村文化礼堂不仅配有“两堂五廊”,还根据自身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拓展出好家风、好邻居评比,以及“我们的村晚”“我们的节日”等常态化活动。

  傍晚,凉风吹散了暑气,海宁市盐官镇桃园村村民杨叙仙约上十几位姐妹,在文化礼堂门口的小广场上练起了排舞。“早有健身操,晚有乒乓赛,每逢传统节日要办民俗礼仪活动,过年还有精彩的‘村晚’。” 杨叙仙说,现在村里最热闹的地方,肯定是文化礼堂。

  办好“我们的村晚”,唱响“我们的村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礼堂的特色文化活动一年到头不断档。“中国村歌之乡”江山市创作村歌近200首,三分之一的行政村都有村歌。江山如画,乡愁如歌。如今,村民们还把乡土乡音、乡容乡貌唱进了人民大会堂。

  一村一品 传承乡野文脉

6第六届.JPG

  尚书文化节资料图 尚书干村供图

  在安吉县孝源街道尚书干村文化礼堂,10余名孩童头挽发髻,诵读着《弟子规》,瞬间就把人带回了“私塾读书”的年代。

  这是村里一年一度的“尚书文化节”,是村民们盼星星盼月亮般地期待着的年度文化盛宴,开幕式就放在村里的文化礼堂。

  文化礼堂也能成为景点。“‘尚书文化节’办得一年比一年好,已经在周边地区出了名!”村民谢玲玲介绍,村里以前出过一位尚书,又一贯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每年的“尚书文化节”都有开笔礼、成人礼、尊师礼等仪式,以及让人大饱眼福的“洛四滚灯”“梅溪旱船”等非遗表演。

  借力“尚书文化节”,尚书干村打响了崇文尚学的文化品牌,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已经成为长三角亲子游、文化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去年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

  因地制宜,打造个性化的文化礼堂,成为浙江文化礼堂建设的主旋律。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像尚书干村这样寻求传承之路的乡村,不在少数。

  午后,海宁陆泽村文化礼堂传来一阵热闹的鼓乐声,皮影戏团正在排练《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拐进后台,只见一支9人组成的小团队分工明确、配置完整。

  现任团长吴富祥说,2017年文化礼堂建成后,皮影剧团有了更专业的排练场地和演出场所。每当听到礼堂剧场传来阵阵锣鼓声时,村民就会带上孩子来这里坐坐、看看。剧团还与大学生结成了社会实践的课题组,趁暑假由老艺人们传授一些制作皮影的技巧,接下来还要教授如何演出。

科同文化礼堂.jpg

  科同村文化礼堂一角 记者 张艺萌 摄

  高白墙,青瓦砖,暖阳映照,清流绕房……如此诗情画意的画面,勾勒的并非知名景点,而是海宁市许村镇科同村一角。科同村文化礼堂,改建自年久失修的百年老宅。“这么经典的建筑,险些就被拆了。”科同村党总支书记郭利忠说,把老宅改造成文化礼堂,还是村民的主意。修缮资金约三分之一来自乡贤的捐款,因为这里承载着太多村民的记忆。

  去年,讲述年轻人回乡创业的青春励志电视剧《青恋》在央视热播,让安吉双一村一夜之间成了“网红村”。每每有旅游团走进村里,热情的村民会骄傲地给他们展示自己和剧中演员的合影。更让游客流连的,还有村口的竹艺馆,从竹篮、竹包、竹扁担,到竹桌、竹椅、竹屏风,精致的展品不失村民手工制作的淳朴,又藏着设计师独到的巧思,与当地的竹林竹海相得益彰。

  顺着文化礼堂这根藤蔓,我们触摸到了乡土的温度。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村民们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更能感知到传统文化、乡野技艺传承的勃勃生机。

  村民自治 我的礼堂我的家

  “乒乓球120盒3360元,沐浴露4瓶142元,茶叶4斤240元……”在海宁市盐官镇桃园村文化礼堂的乒乓球活动室,公告栏张贴着一张张乒乓球活动经费捐助单、活动开支明细表和收据。除了采购物品,球友们还自筹资金开展乒乓球赛。村民自主管理的实现,得益于桃园村文化礼堂创新提出的“礼堂钥匙人手一把”。

桃园1.jpg

  桃园村文化礼堂一角 记者 张艺萌 摄

  乒乓球队成员人人都有一套淋浴房、更衣间、更衣柜钥匙,大家自觉保持环境卫生,活动结束时自觉关闭电源。有的球友更是发挥所长,免费制作茶水柜、毛巾架供大家使用。

  在桃园村,不仅文化礼堂让村民自我管理,所有室外文化活动场所全部没有围墙。

  不建围墙,传递的是文化共享理念。村里还有一支老年门球队,队员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炎炎夏日,队员们每天训练完都不忘给草地浇水,保护场地。目前,村里共发出礼堂钥匙1000多把,村民早晚都可以自由使用文化礼堂的各个功能区块。有了钥匙,大家把礼堂当成自己的小家。

  礼堂是我家,管理靠大家。让村民共建、共管、共用、共享,文化礼堂还成为百姓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

微信图片_20190909113721.jpg

  村干部上台当“主播”  李家村供图

  一方讲台,一个投屏,几十张桌椅,构成一个小小“演播室”。“欢迎来到这一期‘李家播报’。我是播报人费杰。”这是海宁许村镇李家村文化礼堂里的一幕。

  在李家村,村干部和村民相继变身“主播”,操起一口当地土话,配合着幻灯片,用讲案例、说故事等方式,向台下乡亲播报起近一个月来国内外、省内、市内以及镇村的新闻快讯和政策法规,能听能看,通俗易懂。去年7月,李家村创新推出“李家播报”,实现了“把新闻播报开到村里,把新思想讲进百姓心里,把矛盾化解在沟通里”。

  不止于播报,是李家村文化礼堂受欢迎的另一原因。费杰说,村民问政和沟通论坛,是整个播报的核心。现场,村民可以就自己关心的事向村干部提问,村干部当场答疑解惑。

  村民陈凤义说,一期“李家播报”上,他反映光明路到320国道长期堵车给老百姓带来不便的问题,没想到,下一期他就得知该诉求经村里推荐,被列入许村镇2019年民生实事工程,将投入380万元改造道路,着实鼓舞人心。

  目前,“李家播报”已举办16期。“这种形式新鲜,内容还有用,大伙们都爱听!”自从有了“李家播报”,村民唐伟祖成了文化礼堂的常客,每期都不落下。

  大门常开、内容常新、活动常态……深化文化礼堂“建、管、用、育”,越来越多的百姓身影,让礼堂文化活起来。到2022年,全省人口500人以上的行政村,有望实现文化礼堂全覆盖。放眼未来,浙江大地将处处开满精神富有的繁花。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标志性工程巡礼 >>>

  ①新安江水电站:筚路蓝缕启山林 点亮华东一甲子

  ②横店影视城:“中国影视梦工厂”成就的三个梦想

  ③千万工程:建设浙江万千美丽乡村

  ④黄龙奥体:重大体育工程擦亮城市新名片

  ⑤飞越长三角!杭州湾跨海大桥书写海上惊世一横

责任编辑: 冯一伦

标签: 礼堂;文化;浙江;农村文化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