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这个APP你下了吗?这份防骗指南学生和家长们请收好
2021年09月10日 15:04:54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编辑 吴丹

  反诈警官老陈最近火了。这几天他直播连麦了四五十位主播,合作宣传反诈知识,呼吁网友们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其中,他和娱乐主播“西厂厂花”连麦视频火出圈,也让大家对国家反诈中心APP有了一定的了解。随着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诈骗分子也悄悄“开工”了,他们会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冒充班主任、冒充客服等因人施骗环环设套。面对套路满满的骗子们,学生和家长们要当心。除了给自己手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这份防骗指南也需要了解一下。

国家反诈中心APP有什么用

2.png

  国家反诈中心APP究竟是什么宝藏?有什么用?

  其实,国家反诈中心APP由公安部刑事侦查局组织开发,是一款集“诈骗预警、快速举报诈骗、防诈反骗知识学习”等功能于一身的一款神器,帮助用户维护电信网络安全,为用户建立电信网络涉案举报渠道,增强防范宣传,致力于构建良好的电信网络环境。

  它可以智能识别涉诈电话、短信,安装的涉诈APP,并预警提示;一键举报诈骗线索;学习各种防骗知识……你下载了吗?给自己和家人的手机都安装上吧!


这些诈骗套路你知道吗

  “班主任”收补课费后消失了

  骗局识别:近日,在广西桂林某中学的一个班级微信群里,“班主任”开始向家长们收费,短短几分钟,9名家长共交了1万余元。而在收钱后,“班主任”却消失了……

  直到后来,真的老师在群里辟谣,家长才意识到自己遇到了骗子。

  调查后发现,诈骗嫌疑人设置了与班主任同样的微信名字和头像,在群里发布交款信息,待家长转账后,该嫌疑微信号立即退群。

  网警提醒:微信群里突然发出来的缴费消息要警惕。家长们要学会分辨信息真假,核实相关情况再转账。学校老师要加强联络群的管理,避免陌生人随意入群。

  “您孩子生病住院了”

  骗局识别:犯罪分子“冒充老师”拨打家长电话,谎称孩子在学校发生意外或突发急病被送往医院,要求家长立即转账进行手术,家长因情况紧急,往往心急如焚,便按照嫌疑人指示将钱款打入指定账号。

  防骗指南:保持冷静,提高警惕,及时致电班主任或校领导了解真实情况,切勿向陌生账户汇款!不要随便泄露隐私,特别是孩子姓名、家长姓名及联系方式等。

  冒充客服诈骗

  骗局识别:8月5日,家住浙江省台州市的高中生张同学在微信上加了一个好友,对方自称是物流客服,因将张同学买的连衣裙在派件的过程中丢失了,愿意三倍赔款给张同学。对方借口要走公司转账流程,让张同学下载App,按照指示开通借贷功能,将借贷到的3000多元钱转到对方提供的一个账号内。对方继续要求她借款,张同学感觉到不对劲儿就“刹住车”,共被骗3050元。

  套路解析:骗子冒充电商、物流客服人员打来电话,能够准确说出你的购物信息和个人信息,骗取信任。接着,他们就以网购平台系统升级造成订单丢失、商品存在质量问题需召回等原因,说可以退款,诱骗你下载网贷App或登录钓鱼网站,骗取或盗取资金。

  “注销校园贷”骗局

  骗局识别:7月12日,刚从高校毕业不久的小张接到自称是“国家校园贷客服”的来电,称“应国家要求”,其在校期间申请的助学贷款的还款利率已上调,要求小张补足未偿还的利息,若逾期未偿还就会“影响个人征信”。

  由于小张确实在学校办理过助学贷款,而且还处于还款阶段,对方来电又能准确报出她的个人信息,小张便信以为真。随后,小张按“客服”要求,下载了某屏幕共享软件,对方称需要“查看小张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分”,以便了解其还款能力。接着,对方又让小张将“借呗”里的借款额度“走个流水”,以验证其资金账户,验证完成后会将钱款原路返还给小张。

  于是,小张向对方账户转账1.7万元。转账后,“客服”马上断线失联,小张才发现自己被骗并报警。

  防骗指南:骗子冒充网贷平台工作人员,称你之前开通过校园贷、助学贷等,需要消除校园贷不良记录,或不注销会影响个人征信,诱骗你在正规网贷网站或互联网金融App贷款后,骗取钱财。

  注销支付宝学生账户

  骗局识别:此前,在西藏、湖北等多地,都有人遇到过注销支付宝学生账户的骗局。西藏林芝的90后年轻人小王,前不久就接到了自称金融服务机构客服的电话。接到电话之后,他能够准确地讲出小王的姓名、年龄、上的大学、什么时候毕业,然后他就以国家在3月份的时候出台规定,要把学生账户规范起来。学生账户是不能在比如“花呗”“借呗”这上面进行借贷的行为。

  套路拆招:他们给学生拨打电话,会告诉你的姓名、你的身份证号以及你学校的相关信息,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跟你建立信任感。而支付宝是通过身份证实名认证,不存在所谓学生账户更改为工作账户的问题。任何要求用户注销贷款账户为由的转账行为,均系违法行为。

  (综合法制日报、央视新闻、公安部网安局)


责任编辑: 黄咏

标签: 反诈骗;学生;家长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