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本周在昆明举行的COP15是什么会议?为何全球瞩目?
2021年10月13日 17:45:46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编辑 董沈涛

  浙江在线10月13日讯(编辑 董沈涛)金秋十月,花香四溢。COP15第一阶段会议于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在昆明召开,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2022年上半年,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会以线下会议的方式召开。

  作为大会承办地,昆明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力求COP15期间,展示最好的精神风貌、最美的城市形象。

VCG111350594126.jpg

  ▲昆明“民族团结花芬芳”主题花坛(图据:视觉中国)

  今年的会议为什么特别重要?

  COP15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英文简称。《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2年5月22日通过公约文本,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由各国签署,1993年12月29日生效,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第一项全球协议,目前有196个缔约方。

  缔约方大会每10年要制定未来10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2010年,世界各国为解决生态破坏、栖地和野生动植物流失,订下20项“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并设定2020年到期。联合国在2020年9月15日发表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报告,发现从全球整体的角度来看,没有一项目标可以完全实现,只有6项目标部分达成,部分子目标甚至更加恶化。

  ▲2010年“爱知目标”提出的20项目标的完成情况。图中半圆表示各个要素的进展,蓝色表示超过要素,绿色表示到2020年可能或已经实现,黄色表示取得进展但尚未实现,红色表示没有显著变化,紫色表示偏离要素。(图据: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

  “生物多样性正在以前所未有、令人震惊的速度下降。地球资源耗竭的速度高于大自然资源补充的速度。”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2021年生物多样性国际日致辞时指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进一步提醒我们维护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当前的危机同样也是扭转局面的契机。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本届大会已推迟一年。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伦敦动物学会(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2020年发布的最新评估,1970年以来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减少了2/3。这一评估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125名专家对4000多种脊椎动物的研究。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次COP15大会的意义就更加凸显:国际社会仍然需要这次大会进行进一步协商沟通,制定各国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政策。因此,这次大会备受世界瞩目。

  本次会议将达成哪些成果?

  云南大学博士段昌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COP15选址云南,释放了一些信号。云南的国土面积仅占中国的4.1%,但生态系统类型、生物多样性水平等均居全国前列。这里不仅是“动植物王国”,也是古生物的避难所、新生物种的诞生地、各方生物的汇集处,堪称“生命的诺亚方舟”,颇具世界意义。

  其次,云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如在全国率先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率先开展极小种群及物种拯救保护和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率先探索国家公园新型保护模式等,这极具全球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作为COP15大会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将对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做出规划。国际社会对“框架”寄予厚望。

  近日,在生态环境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COP15执委办主任、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积极参与国际双多边磋商,借助中欧、中法、中非、中英、中日韩等既有沟通机制和途径,积极搭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话桥梁,加强关键议题的沟通和交流,推动各方相向而行、求同化异、增进共识,积极促进“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进程,积极寻求建设性方案,积极践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

  根据官方发布的消息,第一阶段会议将包括开幕式、闭幕式、高级别会议、生态文明论坛等活动。

  其中,高级别会议将发布“昆明宣言:迈向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呼吁各方要采取行动,响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号召,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增进人类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哪些贡献?

  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白皮书详细介绍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就。

  ——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这一制度在2019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入选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的经典案例。划定生态红线,是我国推动的“三线一单”编制工作的重点工作。在2017年,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就印发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在今年于法国马赛举办的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IUCN)上,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堪称典范”。 

  ——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国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效显著:中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实现了“双缩减”,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1%,草原生态状况持续向好。2016—2020年期间,累计整治修复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2.3万公顷。2000—2017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25%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

  ——法制法规不断健全完善。自1992年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后,我国就在不断地完善与生物多样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工作机制。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被提上更为重要日程,生物多样性法律体系日趋完善。这一阶段,我国出台并且修订的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多达50余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得到立法、司法确认。

  ——持续推动支持《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力支持者和贡献者。”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召开之际,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穆雷玛说,中国是最早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自2019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公约》及其各项议定书核心预算的最大捐助国。

  穆雷玛说,中国切实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COP15对全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机遇,我们将抓住机遇展示非洲次区域过去10年在该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为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建言献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喀麦隆项目总监奥古斯丁·科兰表示。

  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布伦丹·麦基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COP15有望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带来更多助力。

VCG111353025481.png

  ▲COP15高级别会议(图据:视觉中国)

  综合自人民日报、国际在线、中新社、中国日报网

责任编辑: 郭涛

标签: 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会议;国际社会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