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最新突发 正文
浙江坚持美丽乡村建设13年 打造"升级版"争当"示范生"
2016年11月03日 11:30:29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记者 张冰
【摘要】 连续13年的美丽乡村建设,让浙江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发展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浙江的美丽乡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早已成为全国的典范。“十三五”开局之年,这场发生在浙江广大农村的深刻变革仍在继续。

  被称为“江南第一家”的郑义门.jpg

郑义门

  浙江在线杭州11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张冰 编辑/沈正玺)一年多前,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湖州召开,来自多个地区的代表表示,浙江多年来坚持美丽乡村建设,值得学习和尊敬,要把浙江的先进经验带回去。连续13年的美丽乡村建设,让浙江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发展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浙江的美丽乡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早已成为全国的典范。

  “十三五”开局之年,这场发生在浙江广大农村的深刻变革仍在继续。浙江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全领域、全空间,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提供更高水平的样本。

  全民见证美丽乡村从“盆景”到“风景”

  最近,浙江正在由省“三改一拆”办牵头组织省级首批精品示范道路评选,全省各地完成创建的候选精品示范道路,像一条条精美玉带,把周边珍珠般的美丽乡村景致串连起来,“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两路两侧”行动的成果有效落地,让全民共享。

  从2003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活动,到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再到近年来的“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从未停止脚步。

  浙江今年前三季度拆除违法建筑12466万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建筑18991万平方米,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三改一拆”任务;与此同时,浙江“五水共治”累计完成投资738.2亿元,地表水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比例为77.4%,同比提升7.3个百分点。

  经过持续多年的推进,去年起,全省4500个村试点推开以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分拣清运、综合利用为内容的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模式;同时,79%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受益农户达85%以上。违法乱搭的小作坊没有了,随意排污的猪棚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家园,是门口可以游泳的河。

  行走在浙江山水田园间,人们能非常清晰地感受到,美丽乡村早已不是零零散散的“盆景”,而是随处可以欣赏到的风景。成片的风景中,1237个历史文化村落无疑是其中耀眼的明星。

  当前,浙江正有序推进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实施“浙派民居”改造工程。通过深入挖掘提炼反映村落个性的民俗风情、特色产业、民间技艺,杭州富阳文村、台州黄岩潮济村、金华兰溪诸葛八卦村等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特色精品村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浙江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除了生活环境,还有公共服务。

  据了解,目前全省农村实现等级公路通村率100%、路面硬化率100%,城乡客运一体化率50%以上,有线电视覆盖率97.9%,宽带接入率96%以上;同时,全省基本形成以中心村为主要平台的30分钟公共服务圈,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9647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2.4万个。

安吉余村.jpg

余村村口的石碑刻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董旭明 摄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跑赢GDP

  在连续31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之后,浙江农民人均收入在去年突破2万元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增长。根据浙江省统计局最新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省GDP同比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4%,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再次跑赢GDP。

  农民持续增收的背后,是浙江发展现代农业的努力。而浙江现代农业的关键词就是“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同样,打造升级版美丽乡村,也离不开建设“两美”农业。作为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浙江最近获批创建全国首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近年来,浙江深入推进“两美”农业建设,计划通过2年左右时间,把农业建设成为最美丽产业。

  建设美丽乡村也好,发展最美丽产业也罢,最终都是要让广大农民受益。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公共服务越来越到位的同时,如何带动农民通过美丽农业增收致富,是浙江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重要工作。

  在舟山嵊泗,当地始终把群众和集体共同富裕作为最终落脚点,拓宽创业致富门路,致力打造好“美丽乡村”产业带。截至今年6月,全县民宿经营户达819家,吸纳从业人员5600余人,户均纯收入达到15.5万元。

  对农民而言,土地无疑的珍贵的。临安农民王朝荣就非常珍惜手里这本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不仅因为它是全省第一本新版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更因为这本证书为以后的土地流转、抵押提供保障。到2017年,全省农民将陆续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二代身份证”。

  发展美丽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同样离不开专业人才。近年来,一大批适应新型业态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带动形成了众多种养殖、手工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特色村、专业村。“十三五”,浙江计划培训农村实用人才50万人、专业化农村电子商务人才10万人。到2020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将达到15万人以上。

7204204_439135.jpg

嵊泗边礁村将闲置住宅改造成离岛民宿(图片来自浙江日报)

  文化礼堂打响农村精神家园建设浙江品牌

  “洞房悄悄静幽幽,花烛高照暖心头……”东阳甘东村文化礼堂里,75岁的张宗苗正指导村里的越剧爱好者演唱《盘妻索妻》选段。张宗苗,曾在越剧团和婺剧团先后工作过24年,是位名副其实的老戏骨,自从甘东村建起文化礼堂后,经常到村里指导村民排练越剧。

  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已经走过三年发展历程。截至今年7月,全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5843个,文化礼堂从单一的文化活动场所,逐渐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成为浙江农村精神家园建设的响亮品牌。“十三五”期间,全省文化礼堂数量将增至10000个,覆盖80%农村人口,文化礼堂将成为高水平的农村文化服务综合体。

  为了保护好村民们的“精神家园”,浙江目前正在大力推动“建、管、用、育”一体化,打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组合拳。同时,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针对各地群众的不同需求提供菜单式服务,打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纳米”。

  文化礼堂内外,全省61.4万名业余文体骨干活跃在各地“种文化”,一个个曾经“消失”的传统节日再次热闹起来;参与“春泥计划”小朋友们感受传统曲艺的魅力,聆听乡贤讲述家乡的历史和人物。

  同样形成品牌的,还有享誉全国的“最美浙江人”以及一些地区的地域道德品牌。仙居的“慈孝文化”、嘉善“善文化”、德清“德文化”、义乌的“信义文化”等一大批区域道德品牌,为培育文明风尚提供丰富滋养,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一系列道德品牌的形成,离不开家家户户形成的好家风。目前,全省已有600余万户家庭参与立规立训,50万户家庭家训亮厅堂,浦江郑义门等7门家风被列入中纪委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好家风促好党风政风,带好民风社风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省委书记夏宝龙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短板在农村,关键也在农村。今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力争到2020年,全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市、区)培育成为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一批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特色精品村,实现空间优化布局美、生态宜居环境美、乡土特色风貌美、业新民富生活美、人文和谐风尚美、改革引领发展美的美丽乡村美好愿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走在全面前列。

责任编辑: 沈正玺

标签: 农村;美丽乡村;精神文明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