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执政为民 惟细惟实 浙江改进社会治理增进民生福祉纪实
2017年08月26日 08:49:56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记者 章宏法 梁国瑞 李攀

  浙江在线8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章宏法 梁国瑞 李攀)7月初,浙江亮出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期中成绩单”,不少项目已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问需于民,发展为民。从2006年开始,我省已连续11年由群众票选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每年拿出新增财政的三分之二用于改善民生。

  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途上,省委、省政府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奋斗目标,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加速推进民生领域各项改革,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没有安全感

  就没有幸福感

  今年3月31日,我省颁发首批“平安金鼎”,50个市、县(市、区)获殊荣,平安浙江建设站上新的起点。

  世纪之交,浙江较早遇到“成长的烦恼”:经济越发展,社会矛盾越突出。如何才能走出一条长治久安之路?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够和谐的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良好的和谐社会运行机制。”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此始终保持着清醒认识。

  在这一前瞻性思想指导下,2004年5月,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曾经诞生“枫桥经验”的浙江,成为全国最早提出并全面部署“大平安”建设战略的省份。

  栉风沐雨13年,浙江人不忘初心,平安建设结出累累硕果:社会持续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连续13年位居全国前列,浙江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的省份之一。

  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这份安全感,来自干部群众的悉心守护。

  我省各级领导干部每月盯牢两张报表,一张是“经济报表”,一张是“平安报表”。“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稳定。”各级党委建立社会稳定形势分析制度,像分析经济形势一样,定期分析社会稳定状况,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守护这份安全感的,除了干部手头的“一张表”,还有群众身边的“一张网”。

  今年“五一”期间,龙泉上垟镇共接待游客两万余人次,却没有接到任何投诉。5月3日,镇口出现交通拥堵,网格员和群众通过手机APP,将这一情况上报至镇综合信息指挥室。10分钟内,通过上报、分析、流转、指派等环节,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如今,这种基层治理新模式已在全省推行:数十万个全科网格,成为覆盖全域的信息收集端;综合信息指挥室成为高速运转的“处理器”;四个功能性平台则是有力的处理终端,及时有效处置各类事件。

  这一新模式带来的变化,被形象地概括为: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服务。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95%以上矛盾纠纷在乡镇以下得到妥善解决,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6.43%。

  群众的“小事”

  就是干部的大事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安全的生活环境……

  今年1月,2017年度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出炉,无数人感慨于这份“菜单”的务实和细致:对全省所有加油站加油机实施计量检定,全面启动适龄妇女免费“两癌”检查……

  执政为民,惟细惟实。这些年,秉持民生实事“群众提、大家定、政府办”理念,一系列关系群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关键小事”,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我省破题“看病难”,全面推行“双下沉、两提升”,全省87%的县市县域内就诊率超过80%;不断探索城乡教育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施刚性的“零择校”和柔性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消除群众“后顾之忧”,率先建成统筹城乡、覆盖全民、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食品安全,注重事前介入、源头管理,全省各地投入3亿多元,打造238家星级农贸市场;作出“绝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和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承诺,通过治水拆违、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811”美丽浙江建设等,补上生态环境短板……

  面向“十三五”,浙江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补齐“六块短板”,其中“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便是其中一块民生短板。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浙江不仅努力补齐供给能力这块短板,更持续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一系列举措相继出台。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紧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浙江正谱写共享发展的新篇章。

  全民奔小康

  一个都不能少

  砥砺前行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的浙江,提出“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不仅要让他们衣食无忧,生活更要有尊严。

  浙江是全国唯一提出“残疾人共享全面小康”的省份。截至目前,我省残疾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2.39%,残疾人12项民生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2015年,我省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是全国首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各地通过各种政策手段,让低收入农户拥有“造血”功能,让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有成功的机会。

  在浙西缙云,政府为农民搭建“创客”平台,先后成立“烧饼办”、开设“烧饼班”、制作“烧饼书”,对一些从“路边摊”做到“示范店”的模范户,政府还给予奖励。这一做法,不仅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还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

  过去十几年间,通过山海协作、财政转移支付、下山移民等手段,浙江区域、城乡之间的差距正在持续缩小。

  今年上半年,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163元,位列各省区第一。截至2016年,浙江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已分别连续16年和32年居各省区之首。

  收入是民生之本。城乡居民普遍富裕,早已成为浙江最大的民生亮点。对落后地区的帮扶、对困难群体的“兜底”,则让这一亮点更显璀璨。在此基础上,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要求坚持城乡并重、区域协同,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切实提高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

  百姓有所呼

  改革必有所应

  敢为天下先的浙江人,勇于以改革化解矛盾、冲破藩篱。

  当前,社会建设已迈入与经济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阶段。唯有不断改革,才能回应民之所需、民之所求。

  在全国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县德清,城乡居民“待遇差”正在消失。2013年9月,全县户籍登记信息库里,43万德清人的身份标识统一成为“居民”,相关的33项居民实际待遇差别也被逐一消除。

  截至目前,浙江已全面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户口登记制度。“‘户改’的实质,是消除依附在原有城乡户口性质差异上的不公平待遇。”德清县公安局副局长邱连荣说,“实现城乡人口身份平等,由此促进相关行政制度配套改革,逐步实现社会管理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破藩篱、去差别,一项项改革攻坚,回应着百姓的公平诉求:加快社保改革,社会救助、失业保险、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并轨,消除了城乡差别;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97%的农村社区;完善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中小学校、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推动均等化,教育供给的差距快速缩小……

  改革驶入深水区,任何不协调、不和谐、不可持续的问题,一一成为攻坚目标。

  曾几何时,“一直在路上”是群众和企业办事的真实写照。如今,以“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为突破口,浙江不断精简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理时限等。最新的半年报显示,全省各级公布的“最多跑一次”项目,已经覆盖同级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事项的80%以上。以此为牵引,浙江正撬动各领域改革,努力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改革,始于民生追求,终于民生获得。在浙江,无论百姓的“获得”还是改革的“呼应”,都是这么的真实,这么的真切。

责任编辑: 王艺

标签: 浙江;民生;群众;改革;民生实事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