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铁路工人走进国新办发布会 讲述一个故事
2018年07月12日 19:21:56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通讯员 陆应果 记者 张帆

  浙江在线7月12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陆应果 记者 张帆)一线铁路工人走上了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9日召开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与中欧班列密切相关的铁路一线员工代表,作为发布会的主角,向公众讲述他们眼中的中欧班列故事。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金华车务段义乌西站党员调车长胡俊,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工作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走路,随着中欧班列的红火,胡俊上一个班,要步行10公里来回调车,被戏称为铁路“神行太保”。

  把守调车工作头道工序,苦累也是甜

  “我是土生土长的义乌人,自2006年6月16日义乌西站开站起至今,在这里13年从事调车工作。2014年11月18日,义乌开出首趟至马德里的中欧班列,就是由我们调车班组完成编组任务的。” 谈起中欧班列调车工作经历,他兴奋不已。

  今年38岁的胡俊,中等个头,身材墩实, 穿着橘黄色的安全防护服,说话声音洪亮。

  “可能大家对我从事的调车职业比较陌生。调车作业就是将一列不同去向的车辆进行分解,然后根据相同目的地进行重组,组成一列新的车列。” 胡俊三句话不离本行。

  中欧班列是指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班期和全程运行时刻开行,往来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具有安全快捷、绿色环保、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等综合优势。目前,班列开行数量和范围越来越大,已成为沿线各国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经贸合作水平的重要载体。

  中欧班列上的货物并非运往同一个目的地,将一列装有不同去向货物的列车进行分解,然后根据目的地再重组成一列新的车列,就要依靠编组调车作业。

  “调车作业作为义乌中欧班列的头道工序,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确保每趟班列在解体编组后,在规定的时间里、安全地将其送到指定的位置,从而为班列安全、正点到达目的地开好头、起好步。” 胡俊说,从事中欧班列调车工作使命光荣,苦累也是甜。

  调车作业,在室外进行。调车长是铁路运输中最辛苦、风险最大的工种之一。夏天,室外热浪翻滚 ,线路、钢轨和车体温度超过50℃以上,他们必须坚守岗位。冬天,无论天寒地冻,他们必须担起责任,风里来雨里去,确保中欧班列调车作业安全正点完成任务。

  2014年以来,胡俊所在班组编组中欧班列4000余辆,实现零差错。随着班列开行数量的增加,今年以来,胡俊每班12小时要来回步行超过1.8万步,约有十公里路。义乌西站党支部书记王飞风趣道:“胡俊是我们中欧班列集结的铁路神行太保。”

  铁路发展日新月异,调车岗位从量变到质变

  万事开头难。谈及中欧班列开行之初的困难,胡俊记忆犹新:“中欧班列刚开行时,困难很多,主要是站场能力不足,股道少,调车作业受限,效率低。”

  “2014年11月18日, 义乌至马德里的首列中欧班列在义乌西站开行,我作为中欧班列的一名调车长,首要的任务就是确保班列调车作业的安全正点。”在见面会上,胡俊向中外记者说:“我在接到每批作业计划时,先要提前预想,找出安全关键点,提醒班组人员注意。在货场取送作业时,必须对线路状况进行提前检查,确保安全。”

  在整个作业过程中,调车长就像指挥员,经常需要扒乘在列车车体侧面,不停地上车下车,这些“神汉子”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停车位置误差控制在30公分内,车辆作业实现安全、平稳连挂。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近十年来,铁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线路、站场设备进行改造,条件不断改善,铁路调车岗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调车作业能力和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满足了中欧班列安全、快捷、高效的运输需求。”谈起中欧班列的发展成就,胡俊抬高了嗓门,娓娓道来,一是调车作业量加大,从前一个班工作12个小时,调车数量大概在200辆左右,现在增加到500辆左右,作业量翻了一番,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作业效率较大幅度提高,铁路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设备由陈旧落后,走向先进智能,调车作业由手信号变为无线电指挥,提高了运输生产力;三是运输安全更有保障,调车作业安全控制由过去“人盯人”的方式,转变为“人防+物防+技防”的新模式。

  “一带一路”成为“金名片”,中欧班列满载硕果驶向世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家各项事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欧班列从无到有,到今天发展迅速,惠及了沿线许多国家民众。

  近年来,随着带“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与欧洲及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发展迅速,物流需求旺盛。自2011年3月中欧班列首次开行以来,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累计开行已突破9000列,运送货物近80万标箱,国内开行城市48个,到达欧洲14个国家42个城市,运输网络覆盖亚欧大陆主要区域,“一带一路”已成为“金名片”。

  这些年来,在参与中欧班列调车作业过程中,胡俊亲眼目睹了义乌小商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见证了中欧班列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说起这些故事,他内心充满着激动,并由衷地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在我的眼中,中欧班列是我们精心打造的一部沟通中国和世界的作品。经过我们的劳动,一辆辆车被编组成车列,平安驶出了国门,我们对它更有一种亲切感。”

  “中欧班列的开行,让义乌的小商品能够快速地运往国外,国外的商品也能够及时地运了进来,丰富了我们老百姓的餐桌和生活。” 胡俊感慨万端。

  目前,中欧、中亚回程班列开行步入常态。通过新时代的丝绸之路,电脑、机械和轻纺等“中国造”进入中亚、欧洲市场,同时奶粉、黑皮诺红酒、生物医药、扫地机器人、果汁机等“欧洲造”,随着这条大通道运到中国,再通过当地的销售渠道走入城市乡村,进入大小超市,惠及亿万家庭。

  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中欧班列”。长三角铁路密集开行的中欧班列,已成为“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一道亮丽风景,为长三角地区与欧洲开辟了一条安全快速、经济便捷、互利共赢的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随着长三角中欧班列方便、快捷、安全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通过中欧班列将货物运往中国市场,回程列数正在不断增长。

  “国家和铁路发展了,对我们来说,工作环境变好了,上下班的心情舒畅了,我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更强了。”胡俊参加中外记者见面会后,这些天来他心潮澎湃,干劲倍增:“我们要依托一带一路,服务利用好中欧班列平台,让更多的义乌小商品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义乌。”

责任编辑: 冯一伦

标签: 铁路工人;中欧班列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