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6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蒋成杰 记者 陆海旻)国画、剪纸、汉服模型……7月25日下午,杭州孔庙有一场关于国学艺术的展出,有趣的是,这些作品的原材料全是可回收垃圾。
这是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举办“孔庙垃圾分类宣传交流点”揭牌仪式。揭牌仪式现场,许多宣传设施和活动都与孔庙和国学紧密相关。据悉,这也是杭州第一家传统国学主题的垃圾分类宣传点,旨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以儒家文化思想为载体,培育垃圾分类意识。当天,清波街道在杭州孔庙启动了第一场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
垃圾分类怎么会与国学产生交集?对此,清波街道负责垃圾分类工作的俞凯表示,古人在垃圾分类和回收方面有很多智慧,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了回收垃圾、集中清理等处置手段,许多理念至今值得学习,也隐藏着很好的宣传元素。
为了把国学融入垃圾分类的宣传形式清波街道的社工还把垃圾分类编成“三字经”,印在扇子上发给现场居民。“剩饭菜,瓜皮骨,可腐类,丢绿桶……干垃圾,全打包,丢黄桶……”利用韵律,把平时需要注意的分类事项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来,读起来朗朗上口。清波街道还制作了“国学版”垃圾分类宣传册,书法、古文体、传统图案符号等等都出现在册子上。
现场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主题艺术品展览,就位于孔庙大成门内,这是一组垃圾分类主题仪式作品,创作者来自一个由14名国内外高中生组建的学生公益组织。这次,他们以快递箱及其他可回收的废弃物为材料,第一次充分融合国学元素进行艺术创作。
废旧硬纸板箱子被剪裁成画框,接近原木色的颜色加上立体剪裁,活像木画框,里面装着精致的“孔庙大成殿”剪纸作品,同样是用废旧包装纸剪的。而一旁宽袍大袖的汉服则由红黄黑三种颜色的废弃包装盒拆解而来,袖口和下摆处还有用篆体书写的垃圾分类宣传口号,整体风格简洁大气,兼具了汉服的式样和神韵。
这样的作品自然引发了“围观”,创作者们表示,这几年随着快递业的飞速发展,快递包装盒的使用量呈几何式增长,而回收率却只有大约10%,这些作品就是为了唤起人们在享受便捷的同时,关注快递包装箱的回收再利用,强化废弃物回收习惯,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之所以把宣传点放在孔庙,我们就是希望借助这里浓郁的国学氛围和较大的人流量。”清波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垃圾分类工作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宣传和实践推动,接下来孔庙宣传点将不定期举行互动体验活动,不断增加新的宣传展品。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