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8日讯(编辑 郑嘉欣)近日,国家气候中心官宣了一个重要消息:今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预计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继上一次拉尼娜事件结束后(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今冬将再次形成拉尼娜事件,即连续两年冬季发生“双峰型拉尼娜”。因此,消息一出,不少人就已经开始讨论今年冬天会不会是冷冬的话题。
“反厄尔尼诺”不等于冷冬
何为拉尼娜事件?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 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而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它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通过分析1951年以来历史上15次拉尼娜事件发现,有10个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偏低,5个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偏高。也就是说,不是每个拉尼娜年的冬季平均气温都偏低。出现拉尼娜事件以后,我国冬季偏冷的概率确实会更大一些,约是偏暖概率的两倍。
拉尼娜事件带来了哪些影响
通常而言,受拉尼娜影响的冬季,北半球极端冷事件发生的频率会增加。
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看,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而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受到拉尼娜事件的影响,会导致我国南方地区的水汽条件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差,不利于形成降水。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在接受媒体宋连春采访时介绍,今秋我国总体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北涝南旱”气候状况,是多个气候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的拉尼娜事件,可能对我国气候产生了影响。
“9月以来,热带大气已表现出对冷水状态的响应特征,赤道中东太平洋对流受抑制,而赤道西太平洋对流活跃。受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海温发展的影响,秋季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持续偏北,欧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大,冷空气沿西北路径频繁南下影响我国。”宋连春表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导致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多。”
“与此同时,我国长江以南大部地区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气象干旱有所发展。”宋连春说。
今冬浙江气温偏低的概率较高
浙江处于东亚季风区,气候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元,当年副热带高压和南下的北方冷空气强弱,都是影响浙江冬季气温的重要因素。根据浙江气象局预计,今冬浙江气温偏低的概率比较高。
“仅凭拉尼娜,并不能决定冬天是否偏冷,还需要看拉尼娜的强弱,持续时间及其他气候系统的配合情况。”浙江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毛燕军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道。
另据毛燕军介绍,去冬今春浙江多地出现旱情就与拉尼娜现象有一定关系:拉尼娜影响下,大气“经向”流动增强,导致秋冬季浙江的降水呈现以持续时间不长的阶段性降水为主的局面,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
综合中国气象局、人民网、中国天气网、证券时报、天目新闻等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