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末,浙江数字化改革又锚定了新坐标——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10月底前区域互通、12月底前省市互通,目前,阶段性目标已近在眼前。那么,这项改革的进展如何?此前面临的不敢认、不能认、不愿认的问题怎样突破?市民就医体验又有哪些变化?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经常头晕,我原来有1型糖尿病,之前在家附近做过一次CT。”10月25日,因为反复头晕,市民王女士临时到单位附近的浙江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复查。“是9月底在省立同德做的头颅平扫么?”在门诊系统中,门诊医生赵瑜点击近期检查记录,不到3秒王女士此前在其他医院做的CT影像清晰出现在了屏幕中。“是……”王女士略显意外,因为她并未携带此前的报告,也是初次前来问诊。“我看了下片子是没什么问题,那CT我们暂时不考虑重复做,先观察下血糖有没有波动太大……”
互认的头颅平扫CT结果
此前,面对患者的外院检查,医生往往面临着“不敢认”的难题,这意味着如今的这3秒在以前很可能就是一天甚至更久的CT排队等候。现在,数字化改革正在撬动这一问题的解决。近期,浙江推动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对于患者30天内在互认名单医院或机构所做的93项检验类项目、180项放射类项目,在不影响病情判断的前提下,医生可以予以采纳。便利毋庸置疑,但迎面而来的问题是——面对不同医院的检查单,医生采纳的底气从何而来?
编码标准化
医院间也可以有“普通话”
“实现检验检查结果的互联互认,有两个基础。第一是不同医院或机构对该项目的编码要统一,第二是检验检查的质量要同质化,质量参差不齐,就谈不上互联互认。浙江省人民医院作为省临床检验中心和省放射质控中心的挂靠单位,承担了这两项基础性的工作。”浙江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洪朝阳表示。
在就诊过程中,医生不敢认,往往由于不同医院之间检验检查项目并非“一模一样”,标准不统一,往往会带来互认的风险。仅是名称表述一项不同医院都可能有很大区别,例如血糖,一些医院检验单中表述为血糖,还有一些医院会表述为空腹血糖、葡萄糖等。
“核心的事情叫做编码,每家医院都有自己的检查项目列表,这些列表之间原本缺乏一种共通的语言来进行交流。就像杭州人说杭州话、宁波人说宁波话,语言不通就不能有效沟通”,项目攻坚小组成员、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龚向阳表示,“我们参照了国内外的编码体系,制定了一套编码规则,对首期180项影像检查项目进行了统一的、唯一性的编码。”
标准化的编码带来了畅通的数据流,这不仅为医患提供了便利,还可以沉淀出大量的后台数据,进一步反哺和优化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精准编码之后,我们还可以从后台数据了解医生到底是否使用了这些检查结果,这就给了我们复盘分析问题的机会。”龚向阳表示。据悉,问诊时患者此前检验检查结果会自动弹出,医生可选择是否采纳,如果不采纳需在列表中选择理由,例如图像质量不够清晰等等。通过分析不采纳数据,就可以找到不采纳率高的医疗机构与医护人员,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质量同质化
互认中检验检查也保质保量
全省医疗机构很多,有省市级医院,也有县区级医院,有公立医院,也有民营医院,还有很多基层医疗机构,每家医院检查设备不一、检验试剂不一、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水平也不一样,很多患者疑惑如何在互认中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其实,对于浙江,检验检查质量的同质化并非平地起高楼,更像是在现有的扎实基础上借助数字化改革往上迈进了一步。
“2015年开始,我们一直在做临床检验互认的基础工作,2017年起每年都会公布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名单。以前我们更多的从质量层面把控互认名单,而这次是通过信息互联互通,真正地做到了互认。”浙江临床检验中心常务副主任郦卫星表示,首批纳入互认的项目都是属于高频且技术标准比较明确的项目,质量相对可控。此外互认的医疗机构每年需要通过国家、省级的质量评估,无论医疗机构大小,无论使用何种品牌的仪器、试剂,只有通过质评、结果一致的医疗机构才能进行互认,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各家实验室的医疗能力和水平。
此外值得留意的是,互认并非一刀切。郦卫星表示,医院等级评审是衡量一家医院综合实力和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目前互通的范围是通过医院等级评审的二级甲等以上医疗机构和独立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间对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予以互认;二级乙等及以下医疗机构间对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予以互认,并对高等级医疗机构的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予以认可。同时,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对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予以互认。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