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最新突发 正文
提升浙江"质造"激活民艺 "百鸟朝凤"奏响文化遗产日
2016年06月11日 15:08:37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记者/陈健
【摘要】 6月11日是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唢呐古曲《百鸟朝凤》奏响杭州,十多位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齐聚西溪湿地,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当代续存、民间手工艺术如何重回百姓生活等话题展开讨论。

QQ图片20160611155832.jpg

  浙江在线杭州6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陈健 编辑/马丽红)6月11日是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唢呐古曲《百鸟朝凤》奏响杭州,十多位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齐聚西溪湿地,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当代续存、民间手工艺术如何重回百姓生活等话题展开讨论。

  “电影《百鸟朝凤》,再次引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正如电影里反映的情况,许多地方的民族音乐遭受西洋乐挤压,失去生存空间。”国家一级演奏员、浙江音乐学院教授杜竹松介绍,音乐学院每年只招收5名唢呐专业本科生,而浙江全省的唢呐学生人数不足40名。“不止唢呐,传统民间艺术都面临着传承问题。幸而前景向好,在素质教育推动下,一些孩子开始学习唢呐、笛子、古筝,让民间艺术有了新希望。”杜竹松告诉记者。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浙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论坛策划者、中国美术学院教师王侃表示,虽然浙江的民间艺术总量不多,但每年申报的国家项目都排在前三位。但如何激活民间艺术,并创造性地服务于社会?这成为浙江文化界关注的重点。

  “灵感取自传统民间艺术的设计产品,首先要接地气。”中国美术史论教授陈永怡以甘肃庆阳的香包举例,外形、设计如果都迎合西方的审美,就失去了传统精髓。所以激活民间艺术,需要保持原汁原味,再求突破创新。

  同样持“保守”态度的还有中国古琴学会理事、古琴斫制大师方舟。“优秀文化自有它的生命力,就算目前被人遗忘了,未来也能找到生存空间。”方舟认为,对真正的匠人来说,工匠精神不必刻意强调,“几十年坚持一种技术,并保持最高工艺,这本身就是匠人的最好诠释。很多时候,匠人就是小众的、孤独的。”

  阅庐阅读发起者、知名媒体人王冠男也认同方舟的观点,“逐渐增多的社区图书馆、民间博物馆给了传统艺术生存平台,但不应干涉过多。传统技艺在当代发展,还是要看它本身的适应能力,以及能否推陈出新。”

  青团技艺传承人韩寿祥则坚持“以不变应万变”,始终用老工艺制作青团糕点,“虽然手工青团不如机器做的好看,但能吃出糕点师的一份用心。我是个老古董,不会用机器,坚持老底子手艺,就是我们最大的创新。”

  中国“五佳”服装设计师、中国美院教授吴海燕则从提升浙江质造、东方设计角度理解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的工匠精神,可以鞭策当代产品提高‘质造’水平。民间艺术里的传统智慧,蕴含着无数设计灵感,未来会指引中国品牌的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 马丽红

标签: 非物质;遗产;文化;浙江质造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