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西子湖的悠婉灵动与钱塘江的壮阔磅礴,恰似“人间天堂”杭州融汇传统与现代的独特魅力。在这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国际化面孔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多元画卷。G20杭州峰会召开前夕,浙江在线推出创新之城的国际化面孔系列报道,讲述外国友人在杭州与众不同的精彩故事,展现他们眼中杭州典雅秀美、包容大气的城市风貌。
英兰展示自己的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
浙江在线杭州讯(浙江在线记者/吴振宇 编辑/王艺)当记者见到浙江大学的外籍副教授英兰(Imran Haidy)博士时,他刚刚获得了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浙江红卡”。作为持有“红卡”的高层次人才,英兰将在创业、融资、子女就学、落户、出入境和购房等方面享受浙江省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英兰说,他在“人间天堂”杭州度过了人生中最好的年华,也收获了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现在,他在杭州开拓了自己的科研事业,而这座城市也给予了他最好的接纳。英兰期待着,这座城市更加国际化,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巴基斯坦青年的杭州情缘
2002年,来自巴基斯坦的英兰刚刚获得硕士学位,来到中国浙江大学攻读博士,从此与杭州结下了10多年的不解之缘。英兰说,自己的父亲是空军的一名战斗机飞行员,一直对中国有着非常好的印象。也正是在父亲的影响和鼓励下,英兰选择了来中国继续学术生涯。
然而,初来乍到的英兰在杭州生活得并不容易。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和文化环境差异巨大,无不考验着远离故土的英兰。“在杭州我遇到了很多热情、友善、可爱的中国朋友与外国朋友,我十分幸运。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让我感到了家的温暖,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表达我对他们的深厚感情。”英兰说。
朋友的支持下,英兰渐渐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中文,甚至知道一些杭州当地方言,像“弄不灵清”、“么咯咯”、“不搭界”等等。他还爱上了本鸡煲、地瓜这些中国美食,也学会了打麻将和玩“斗地主”,迅速融入了杭州当地的文化生活当中。
英兰曾经前往英国、加拿大、泰国等多个国家学习工作,也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但是最后还是美丽的杭州把我召唤了回来,因为我发现自己离不开这座城市。”
如今,英兰把自己的家安在了杭州,他的父母也来到了中国生活。“每次乘坐飞机在萧山机场降落的时候,我就会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城市都不会给我这样的体验。”
国际化校园的“老外”班主任
走进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实验室,记者看到许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师生在这里忙碌和交流,英兰正指导着自己几位不同肤色的学生进行水稻栽培的相关实验。这里充满着国际化的学术研究氛围,让人很难看出这是一所中国高校的实验室。
2012年,英兰完成了在浙江大学第二个博士后的研究工作。正在此时,随着浙江大学国际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对外籍教师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英兰以其多年来丰富的研究履历、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良好的敬业精神,成功通过了母校的面试,并在2015年晋升为副教授。他说,浙江大学对他的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他和各国同事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也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推广,取得了显著效益。
“G20峰会很快就要在杭州召开了,相信这座城市会变得更加国际化,也有更多的发展机遇。”英兰常常鼓励自己的留学生弟子,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这个快速发展、充满希望的国家赢得成功。
与此同时,英兰还是一位外籍班主任,为28位农学专业的本科生提供学习、生活和心理的指导。这位“老外”班主任不仅悉心关注着学生成长,也为他们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国际化思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和国际文化交流中。2015年,英兰被评为学校的优秀本科生班主任。
“洋教师”的“教学经”
用英兰的话说,自己是“Made in Zhejiang University,Made by Zhejiang University,Made for Zhejiang University”(在浙大成才,受浙大培养,为浙大服务)。走上教学岗位的他,把“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自己的追求,也希望给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最好的教育,使他们能在日后有所成就。
丰富的课堂互动、生动的教学阐述、乃至通过自己创作的歌曲解释知识……浙江大学的很多学生都对英兰精彩的讲课方式有着深刻印象。
英兰说,讲同样的一节课,对他而言或许比中国教师有更多的困难,但他总是会在课前做更多的功课。英兰说,他的恩师张国平教授对他有很深的影响,让他学习到很多授课的经验。在海外的学习工作经历,则让英兰可以比较各国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富有国际化特点的教学风格。他在教学上更注重用互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前不久,在浙江省高校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决赛中,英兰代表浙江大学参赛,与全省高校层层选拔出的90多位教师展开课堂教学技能比拼。比赛中,他用流利的中文讲授了一堂生动的植物学课程,凭借出色发挥,“洋教师”英兰奇迹般地夺得特等奖,并将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的教学技能比赛。在这次比赛的获奖证书上,写着一个让英兰感到颇为亲切的称谓:“英兰同志”。
英兰说,自己作为浙江大学培养的科研人才,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为母校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农业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用中国话说就是为人民服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