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最新突发 正文
良渚文化村里的法国艺术家 通过装置艺术让人们"触摸"土地
2016年10月23日 20:41:51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陆海旻
【摘要】 今天,装置艺术展“隐地”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开幕,来自两位法国青年艺术家马秋Mathieu Delourme 和何雨晨Christelle Herve造访良渚文化村,用自己的作品表达对传统农耕和这片土地的热爱。

WechatIMG3gg.jpeg

作品《游牧》

  浙江在线杭州10月23日讯(记者 陆海旻)今天,装置艺术展“隐地”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开幕,来自两位法国青年艺术家马秋Mathieu Delourme 和何雨晨Christelle Herve造访良渚文化村,用自己的作品表达对传统农耕和这片土地的热爱。此外,他们也在工作坊中邀请了文化村的小朋友和他们共同创作,形成一系列艺术作品展出。

WechatIMG4.jpeg

作品《日出日没》

  装置艺术展“隐地”走进良渚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第一展厅,挂满了美丽的彩色帷幔。何雨晨用荧光笔创作了这一组作品,记录了良渚和其他一些她去过的地方的日出、日落。

  何雨晨说,她生长于法国的农民家庭,从小听父母通过日出日落的光影来判断明天的天气,所以与常人所看到的金色、红色的日出日落不同,她看到更多的色彩。“帷幔上荧光笔的色彩会随着光照逐渐改变,时间也是这件作品的创作者之一,日出日落的色彩也会随着时间逐渐变化。”

  用木头支架,牛皮及小型振动器制作而成的作品《牧场》也吸引了很多参观者驻足。

  “现代农业很少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很多人不知道,为了饲养出肉质更好的牛,小牛腿上通常绑有按摩器,从而干预它的肌肉生长。这样不自然的饲养方式会给人带来不适感。“游牧”中木头上黑色的振动器模拟了按摩器的效果,同时,带来的振动会使整个装置微微移动,使作品更有生气。”何雨晨解释说。

  比较特别的是,展品中还有两位法国艺术家和中国小朋友们一起创作的“稻草人”和“小木屋”。

  何雨晨说:“我小时候住在一个农场,经常在草里面玩,而城市里孩子比较少机会可以触摸泥土。我希望孩子们能用一些平常不太接触的材料来做手工,像用胶水粘木头,铲土,能够让他们有一个接近大自然的机会。让孩子们与农民交流,感受土地。”

WechatIMG3.jpeg

法国艺术家何雨晨和马秋

  热爱中国的法国艺术家

  何雨晨和马秋高中时就认识,性格迥异但同样热爱艺术,在一起十几年,从生活到工作都是亲密战友。何雨晨小时候看过一本关于中国书法的书,从此迷上了中国文化。这本书把他俩领到了中国,在杭州中国美院读跨媒体博士,在上海国际学校当老师,一呆就是7年,依然乐此不疲。

  两位法国人说:“我们现在回法国才像个陌生人。中国太好了。”

  喜欢农耕的何雨晨,刚来良渚文化村,就被周边的农田和稻草人吸引。她在良渚文化村驻地创作时,被古良渚的文化和中国的传统农耕形式激发了灵感。

  何雨晨说:“在法国,如果一个建筑废弃了,很快墙上就画满了涂鸦;而在中国,很快这里就会种满蔬菜。”她对这一发现颇为惊奇,孜孜不倦地拍摄着城市中心出现的各种菜地。根据她对农耕的理解,进行再创作。现代人可能觉得农民是受教育不高的人,但何雨晨认为,农民是在土地上进行雕塑的艺术家,是真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正因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何雨晨和马秋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的驻地工作坊项目已经举办第三期了。

  “提起当代艺术,一般人会觉得难以理解,其实创作没那么高深,都是从艺术家的生活出发,体现他们对世界的感受。”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工作人员说,著名的“大黄鸭”,就是荷兰艺术家霍夫曼创作的大型现代艺术装置作品,“当代艺术中装置艺术非常的热门,它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挑战,它自由使用各门类艺术手段,表明人类表达思想观念的艺术方式是无界限的。”

责任编辑: 沈正玺

标签: 展览;装置艺术;良渚;农耕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