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最新突发 正文
“90后”海归一回台州种蜜橘 每天网上能卖300箱橘子
2016年12月19日 17:07:11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沈晶晶

W020161219570336427410_600.jpg

林东东(左一)在柑桔基地

  浙江在线12月1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沈晶晶)90年出生在台州临海涌泉镇店头村的林东东,算是个标准的“农二代”。他的父母和土地打了快大半辈子的交道,种桔树、修枝条、摘果子、卖桔子。涌泉的气候,似乎也天生适合,这里种出的无核蜜桔汁多脆嫩、风味浓郁。

  然而,种树是个辛苦活。从小,林东东就看着父母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也没个休息,雨水多了不行,寒潮来了也不行。他不是太明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辛苦?难道没有更有效的方式?为什么要等着顾客上门收购,没有更好的销售方式吗?”

  2008年,18岁的林东东前往英国留学,攻读企业管理专业,带着父母的殷切期望:跳出农门,走一条不同的路。

  正是在国外的这段时间,让林东东认识到农业恰恰才是一座富矿。他思考着:临海的蜜桔用更标准化、更生态的方式去种植会怎么样?我们的农产品如果也有自己的品牌,还会愁价格吗?

  2009年11月的一天,林东东不顾反对毅然回归,由一名“海归”变成了“新农民”。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涌泉蜜桔“触网”,突破“台州市域”这一销售圈子。但这个想法,却被父亲和几位老前辈当场否决了,“网上卖的东西怎么能相信?蜜桔怎么能发快递?一压就坏了,买东西的人投诉怎么办?”

  没有实证,没有案例,两代人似乎谁也无法说服谁。

  突破的契机,发生在2012年。那年秋天,褚橙火了。林东东打开电脑,让父辈看新闻,“他们能在网上把水果卖得这么好,我们的蜜桔为什么不行?”适逢涌泉蜜桔等农产品销售量一路下滑,老一辈们最终决定“试一试”。

  生鲜网站、淘宝店、微店、微信公众平台……销路被一个个打开,走进了北京、上海、杭州等20多个城市。合作社对社员收购的产品,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设计包装,以“忘不了”的品牌进行销售,同时,在台州基地,林东东试着少用化肥和农药,试着说服老农人们用更合理、更生态的方法种植。如今,“忘不了”橘子的网上交易量,已经达到每天3万多元,相当于一天在网上卖掉约300箱橘子。

  和蜜桔一起火起来的,还有大大小小的山头。曾经空荡荡的村庄,因为一个个林东东们的回归,热闹了起来。400多家由年轻人运营的柑橘、土特产电商点散步在临海乡村。快递车穿梭在乡间的路上,小超市、农家乐招徕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桔子红时,漫山遍野欢语声。

  那么,对于临海蜜桔和黄岩蜜桔的恩怨情仇,作为90后的林东东又如何看待?

  “抱团发展,品牌制胜。”林东东觉得这是临海蜜桔这几年崛起的秘诀。

W020161219570333068291_600.jpg

蜜桔成长图。

  临海蜜桔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大规模品种改良,改良成“温州蜜柑-早熟宫川”的每亩补助200元,新发展成一定面积的每亩补助100元。市里还制订了统一的《临海蜜桔地方标准》、《临海蜜桔生产技术规程》、《优质安全柑桔生产模式图》,实行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技术标准,达到统一产品质量。  

  与黄岩蜜桔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临海蜜桔在品牌保护上的成功运作。 

  1999年,临海人第一次使用“临海蜜桔”这四个字。两年后,“临海蜜桔”证明商标便注册成功。又过了两年,“临海蜜桔”原产地标志也申报成功。临海把“临海蜜桔”牌子交给协会这个实体来运作。协会为“临海蜜桔”设置严格的门槛:基地规模、品质水平等等,只有达到标准,才能打上“临海蜜桔”的牌子。

  一个由盛而衰,一个从无到有,两只蜜桔的故事告诉我们,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掌握品牌经营的规律,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农民日报)

W020161219570335511086_600.jpg

柑桔基地。

标签: 蜜桔;临海;品牌;柑桔基地 责任编辑: 胡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