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乡村治理大智慧:看常山“民情沟通”升级版如何运作
2017年05月08日 19:27:23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记者 钱祎 县委报道组 胡江平 钱李源

  浙江在线5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钱祎 县委报道组 胡江平 钱李源)常山县白石镇曹会关村。65岁的村民江水松站在村口,迎接我们到来。

  他没想到,12年前在他家院子进行,一场由县、镇两级领导和村民共同参与的“头脑风暴”会带来乡村的变革。

  面对长年不通自来水、泥巴路坑洼断头的村庄面貌,围绕村民强烈的诉求,大家像解剖“麻雀”般细致研究,并落实解决。第二年,村道变成了柏油路;第三年,全村通了自来水……

郭塘村的棕榈大道.JPG

  “民情沟通日”,是常山县12年前的首创,一度是全省典型。今年,该制度又成功入选2017年浙江发展报告蓝皮书,成为基层治理的模板案例。

  10多年来,社会不断发展,乡村治理的方式也不断创新。常山人以“民情沟通日”为基础,探索“三民工程”、“民情茶馆”、“爱心E掌通”APP等新载体,演化出乡村治理升级版,使党组织常葆活力。这正是积极面对当代农村的新需求,所展现出来的基层自治大智慧。

  常山小村里的“民情沟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村民沟通如何更灵活、管理服务怎样再细化、乡村治理怎么更亲民?他们的探索还在继续。

  何家乡黄岗村“民情沟通日”

  一间茶馆知民情

  沟通多了,矛盾自然少了

  有事没事,江水松总会去村子中心的“民情茶馆”转转。这里,有形形色色的人物、各种各样的消息,就像老舍笔下的茶馆,有“神秘”的吸引力。

  过去,每月一次的“民情沟通日”,虽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大家总觉得“不过瘾”:“平时有想法,要去哪里说?”“有的问题不能拖,一拖就变成了麻烦。”

  常山的干部们意识到,生活在变化,老百姓的需求更多元了,对政府服务的要求也更高了,“好的制度如果不能因时而变,就会被淘汰。政府的工作方式跟着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走,才能把工作做到大伙儿心坎上。”

  于是,两年前,曹会关村里“民情茶馆”开张了。40来平的房子,白墙黑瓦,楼下水塘养着鱼,楼上房间接待来来往往的村民。

  5名村里聘请的民情沟通员成了常驻茶馆的伙计,“都是老党员和老干部。”付水海就是其中一名。每天清晨,他都早早来到茶馆,烧好一壶水,沏上几杯茶,等待一拨拨村民的到来。

郭塘村水上乐园一角.JPG

  几个月前,村民陈道仙在水塘洗衣服时发现了一条死鱼,在茶馆无意间聊到了。说者无意,听者却留了心。付水海在当天的民情册上记下。

  随后几天,他陆续听到其他村民也说有死鱼,赶紧把情况上报。镇里随即派专人前来检测水质。

  果然,化验结果不合格。追根溯源,是村里养鸡、养鸭造成的。“民情沟通日”上,大家坐下来讨论,一致同意“鸡鸭圈养,污水不能直排”。此外,村里还把小微水体整治列为工作重点,号召大家打造房前屋后的美丽庭院。

  付水海很高兴,每日开张的“民情茶馆”成为了“民情沟通日”的有效补充,发挥了作用。

  这段时间,村支书廖海富还召集民情沟通员们开了碰头会,反复强调:民情沟通,不能只为村民解决困难,还要传达政策,及早掌握民意。

  这是他在外村走动时,受到一件事的启发。外村想引进一个造纸厂项目,却没有及时和村民沟通解释,村民不了解内情,担心新厂会带来污染,造成了矛盾。紧急组织村民代表商议参观后,一场冲突才得以避免。

  “我们要把这些事做在前。”廖海富说,茶馆不仅是问题反映地,还是信息传播地和民意收集地,“村里有什么动态,要在茶馆聊天时告诉村民,提前答疑解惑。”

  政策宣讲到位,村民们的反馈又帮助优化实施方案,一来一回间,沟通多了,矛盾少了,常山不少政策也有了百姓“定制”的味道。

  “民情茶馆”每为群众解决一件事,就会在池塘里放一条金鲤鱼,“这也象征着干部群众鱼水情深。”

  去年养的31条鱼送给了困难户。今年,这里又有了5条活蹦乱跳的鱼儿。

  民情茶馆

  一根网线解民忧

  需求明了,服务才更精准

  近年来,农村通信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如何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知民情、解民忧?常山小村里也有想法。

  地处浙西,距离衢州市区1小时车程的常山,是典型的山区县。大部分年轻人在外打工,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普遍。在外的村民需要办事无法赶回,怎么办?老人们无人陪伴,如何及时跟踪并满足他们的诉求?置身于“互联网+”时代”,山间小村正在进行变革基层治理方式的尝试。

  石姆岭村里,50多项事务能直接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其中20余项能在网上办理。“村民们的户口簿、身份证都记录在电脑的‘民情档案’里。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如果回不来,大部分事情我在电脑上就能帮他们搞定。”村务员朱贵良说。

  最近,一个名叫“爱心E掌通”的APP,成了村民热捧的“神器”。会用手机APP的老人,直接把遇到的困难写出来或拍下来上传;不会用的老人,可以拨打24小时党员志愿者服务热线,让值班人员帮忙把需求登记上网。后台将老人们的诉求归类、合并后,以派单形式由交医务人员、社工等专业人士,“组团”解决。

  辉埠镇石姆岭村便民服务中心

  今年84岁的洪菊娥,曾多次拨通热线,想找个说话的人。网格员邱玮通过后台,发现与她同村的几个老人都有这样的需求,便组织他们到村养老服务中心定期“聚会”。通过系统派单,他还联系到了就近的党员志愿服务队,为他们组织了娱乐活动,并时常上门帮忙打扫卫生、维修电器。

  集成各村信息的电子大脑——“民情档案”,还在今年常山城区的危旧房改造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1万多人搬迁需要临时安置,房源哪里找?指挥部很快整理出了一份实用的租房地图。居民可根据需求找到合适的房源,地段、面积、价格一目了然。“不用担心城区租房价格高,城郊又找不到房源了。”天马街道桑园小区居民方作清告诉记者,他现在搬进了城郊的富足山村,每天步行2分钟就能到达公交车站,10分钟就能到城区,租金也很便宜。

  利用好互联网和大数据,老百姓的需求更明了了,政府的服务也更精准。在球川镇,原来各自分开的综治工作、综合执法、市场监管、便民服务工作,被统一整合成“四个平台”综合指挥中心,统一收集信息、统一研判交办。

  “让复杂的事情简单清晰。”镇组织委员应华锋说,现在,通过一个平台,问题“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上交后就会有人处理,解决了乡镇与部门派驻机构“两张皮”问题。截至目前,该镇已受理问题7766件次,办结率高达99.8%。

  党员者愿者为孤寡独居老人检修老化电路

  一种共识聚民心

  诉求升级,村庄我作主

  从盼望修路通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到期待水清山绿,环境面貌提升;再到希望村级经济更上层楼……在常山,民情诉求正在升级,村民们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和期待也在升级。而他们的愿望和行动正凝聚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

  浙西山区自然资源优渥,但许多村庄却无法将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

  新昌乡黄塘村是其中之一。村支书廖红俊清楚记得,过去,有村庄从外地引进了旅游公司发展乡村旅游。公司靠着村里的好山好水红火了,村民却没享受到红利,最终公司被村民赶跑了。

  2014年初夏,漫山的油茶树爆出鲜绿的嫩芽,一场变革也在黄塘村里悄悄萌芽。一纸“告村民书”发到了每家每户:只要愿意出资,无论多少,都能成为黄塘旅游开发公司的股民,共享村庄发展红利。

  这一次,廖红俊“有备而来”,“10多年民情沟通过程中,老百姓的主人翁意识更强,诉求也更明确,参与村庄建设的热情也更加高涨。这也是村集体组建旅游公司的底气所在。”

  提议得到了村民普遍认可,公司顺利成立,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打造了油茶主题公园。公园里要开发什么项目,大家都坐下来“议一议”。大家从对村庄治理漠不关心,变成主动出谋划策。

  黄塘八面山漂流

  乡村休闲旅游逐步兴起。如今,村里新建的14幢小木屋民宿,在节假日总是爆满。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山村,成为了大家口耳相传的“浙西香格里拉”。这里的每一步变化,都离不开村民的共同智慧。

  发展有了起色,村民还迫切想把一些想法形成制度,以便于长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今年,常山各村的村规民约都改了“套路”,交由村民因地制宜灵活制定。黄塘村开了8次会,把“守护河道,不违规捕鱼;旅游兴村,不墨守成规”等新目标都写了进去,罚款数额也有了明确标准。

  “只有村民真正参与到村庄治理中来,规则才有力量。”廖红俊深有感悟。

  截至目前,常山共有87万余人次参加了“民情沟通日”相关活动,累计收集各类民生问题5.8万余个,解决落实5.7万余个,群众满意率达98.6%,受理信访案件年均下降18%,上访人次年均下降15.2%。

  从常山小村出发,中国式的乡村治理正焕发出无限活力。

  黄塘村新景

责任编辑: 金林杰

标签: 民情;村民;茶馆;常山;村庄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0508699550810964.png